书名:古穿今八十年代的家长里短

古穿今八十年代的家长里短_分节阅读_27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第三十章 三〇

    苏远鹏抱着点心啃,两腮一鼓一鼓的,活像只松鼠,苏英华觉得有趣,忍不住又给他拿了块点心,听了冯春苗口不对心的话,似笑非笑地说:“行啊,你不要,那我走的时候都带回去。”

    苏卫东“扑哧”笑了一声,坐在他旁边的苏德贵睨了他一眼,他瞬间板正脸坐好,暗地里偷笑,他姐可真损,这话不是挖他亲妈的心肝。

    冯春苗傻眼,她就是这么一说,哪里是真不想要。在她的设想里,苏英华和陈志军会劝她收下,然后她再推辞几次后收下,如此一来不仅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但苏英华的反应怎么和她预想中的不一样。

    只是现在不是深思细想的时候,冯春苗干笑一声,“这是你们两口子的一番孝心,我和你爸要是不收,别人还以为是我们不满意志军这个女婿。”眼见陈志军也拿了块点心逗苏远鹏,心疼地说:“我把东西给拎房里去,放这里等会怎么吃饭?”哪怕是她疼爱的孙子,她也舍不得一口气给两三块,这么好的东西哪能一下子就吃光。

    苏英华按住她的手,分出一瓶罐头、一包烟和两块猪肉,说:“这三样是孝敬你们二老的。”不去看冯春苗脸色的错愕,她把两包点心给张红霞,“嫂子,这是给远鹏的。”最后把一包香烟和一瓶罐头推倒苏德贵跟前,“叔,没啥好东西,这是我和志军的一点心意。”

    陈志军备下的回门礼很拿得出手,两包点心、两瓶酒、两瓶罐头、两包香烟、两块肉和一篮子鸡蛋。她看过之后觉得没必要拿这么多回去,拿回去冯春苗也不会记着他们的好,被陈志军劝了一通,她决定把酒和鸡蛋留下,陈国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喝上两口,鸡蛋留下给陈志军父子补身子,一个有伤在身,一个上了年纪,要不是陈志军念叨回门礼不能为单数,她都想把罐头也给留家里,罐头容易消化很适合老人吃。

    至于分回门礼,是她临时想出的,她结婚苏德贵夫妻出了大力,张红霞挺着大肚子帮村,凭什么礼得全都让苏德富夫妻收,她突然任性起来,没和陈志军商量就自作主张,歉意地看向陈志军,对上陈志军满含笑意的脸,苏英华心安了。

    苏德贵先是高兴了会,大侄女念着自己,然后推辞说:“哪能要你们的东西,拿回去,拿回去。”他挥着手一连说了两声“拿回去”,这到不是他顾忌苏德富和冯春苗心里有想法,而是大侄女才嫁过去没几天,就大包小包往娘家拎,这让陈家的人怎么看她。

    他面露担忧,陈志军笑着表态说道:“叔,你就收着吧,英华说的对,这是我们的一份心意。”他不笑还好,一笑起来脸上的疤痕看着吓人,苏德贵看在眼里又愁了,大侄女胆子小,这日子可怎么过呢?

    冯春苗这个时候才回过神,不提回门礼能不能分,就他们这当岳父岳母的礼跟分了家的二叔差不多,这是哪来的理,不满地囔囔,“这礼不是该我和你爸拿着的吗,怎么……”她的目光扫过苏英华面无表情的脸时心头一紧,撞上陈志军脸上的那道疤痕,嘴里未说完的话直接咽了回去,化为满腔的不甘愿。

    “哈哈,英华、志军你们太客气了,那婶子就不客气地收下了。”刘胜美笑了,看到冯春苗吃瘪她心情舒畅,就冲冯春苗一脸肉痛的表情,她说什么都把这礼给收了。

    冯春苗怒视刘胜美,刘胜美却对她视而不见,她可不怕冯春苗,这么多年的妯娌她还能不了解冯春苗这个人,冯春苗就是只拔了牙和爪的老虎,看着凶其实胆子就那么大,也就脸皮厚,太不要脸,之前种种不跟她计较是顾虑一家子的脸面,现在可都是自家人,她瞪了回去,冯春苗惊得撇过头避开。刘胜美喜滋滋地指使苏卫东把礼给搬回家,苏卫东硬着头皮上前,感觉后背如芒在刺,恨不得多长几条腿远离这是非之地,生母养母他一个也惹不起。

    冯春苗又羞又恼,将将把心绪给平复下来,视线投向张红霞手上,陈志军、苏英华和刘胜美她奈何不了,张红霞可是媳妇,自己这个婆婆发话了,她敢不给?她对此深信不疑,心底却依旧不爽,有了张红霞那两包点心,她的礼还是被刘胜美给“抢”走了一半。

    张红霞原本在犹豫要不要收下,听了冯春苗的话,那丝迟疑立马消失,她可没忘记冯春苗夺嫁妆的仇,手快速地缩到身后,“妈,英华都说这是给远鹏的。”

    苏远鹏听到自己的名字抬起头,嘴角沾着粉末,歪着脑袋疑惑地望着张红霞,张红霞替他擦嘴,迎上冯春苗吃人的目光态度坚定,说什么都不把点心给交出去。

    “你这……”冯春苗破口大骂,一直置身事外坐在抽旱烟的苏德富怒喝,“够了!还嫌不够丢脸,再闹你就给我回娘家去。”他这话没有指名道姓,张红霞和冯春苗的脸色都变了,冯春苗尤甚。

    苏英华觉得奇怪,她没见过苏德富对冯春苗说这么重的话,冯春苗一向懂得揣摩苏德富的心思,她究竟做了什么使得苏德富对她发火。

    “是不是在想你爸做啥生气?”刘胜美一边炒着菜一边压低声音问。

    陈志军和苏德贵他们在外面说话,灶台这边就苏英华、刘胜美和张红霞三人在做饭,至于冯春苗在苏德富发火之后就回房间了。

    苏英华一边洗菜一边觑了眼烧火的张红霞,张红霞笑了,她还没把苏德富的话往心里去,当时是吓到,不过是被苏德富突然出声给惊倒的,往灶膛添了把柴,在苏英华身边蹲下,苏英华见了,把自己坐的小凳子让给张红霞,张红霞说了声谢,眼睛朝门口望了望,“你怎么就不好奇你哥哪去了?”

    苏英华进门就没看到苏卫国,她不是不好奇,妹子回门这么大的事,这做哥哥不在定是被什么给绊住了,听张红霞的语气,当中还真有事?她来了兴致,往张红霞的方向移了移。

    张红霞又笑了,这回是笑了出声,大姑子还真的变了,按她以往的性格,听了这话不是装傻充愣就是直接离开,哪跟现在似的凑上来听闲话。张红霞觉得大姑子是个聪明人,能让外面的舆论一面倒向她,怎么都不像冯春苗嘴里说得木纳,反而是冯春苗被她给耍了还不自知。

    如果不是她嫁过来后无意见听到村里的人谈起冯春苗都说是个偏心眼心狠的,她还真信大姑子是个笨拙、没脾气的,被冯春苗指使整日累个半死又吃不饱却不反抗。之后她留心发现姑子最多就是挨骂和干的活多了,身体倒没遭什么罪,就冯春苗的脾气,让她忍住不动手,难啊!

    苏英华疑惑地看向她,张红霞却说:“你哥去送红鸡蛋和馒头了。”刘胜美不知何时地过来了,她没张红霞说的含蓄,直截了当地说:“冯春苗把送人的红鸡蛋和馒头给藏了起来。”苏英华一惊,眼神透着难以置信,是她猜的那个意思?

    刘胜美拿了把葱又回去炒菜,张红霞继续说,大概是刘胜美直接挑破了最后那层遮羞布,这次她到说的直接。

    苏家向邻里借了桌椅碗筷办宴席,还回去的时候要有红鸡蛋和馒头,不想冯春苗胆子很大,竟然私下昧下这些,这样的事大伙最多私下议论几句,可不巧苏家借桌子的有户是村里的无赖,为了红鸡蛋给讨上门来,逮着苏德富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卖女儿,就是一顿热嘲热讽。

    其实在婚前几天外面就有传苏家收了陈家四百元的彩礼钱,嫁妆也是陈家出的说法,就为了平息流言,原本与陈家商量好先把三转一响搬到苏家再当做嫁妆陪嫁过去的事也不了了之。

    苏德富原本为苏英华嫁妆的事就心虚,又被个小辈指着骂还不能反驳,当着众人的面搜冯春苗藏起来的红鸡蛋,那怒火可想而知,张红霞说昨晚冯春苗哭了整整一晚,就连苏英秀也被训了一顿,今天躲在房里没出来过。

    张红霞想起苏英秀挨训的原因难以启齿,庆幸苏英华已经嫁出去了和自己又没有女儿,如果那事是真的,对她们影响都不是很大。苏英秀的事没个定论,她不愿随便议论,左右瞧了瞧轻声地说:“今早我看到她手臂上有乌青。”那个她指的是冯春苗。

    苏英华努力回想一遍,她实在是想不起来冯春苗脸上有没有伤,毕竟今天她几乎没正眼看过冯春苗,不过苏德富心情不好却是看的出来,苏德富爱装腔作势,今儿新女婿上门,陈志军叫爸的时候他都没露出个笑,只是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

    在吃饭的时候,苏英秀仍是没有下楼,冯春苗早早地把菜捡了几样给她送过去,对此苏德富像是默许似的没有说话。苏英华的眼睛闪了闪,苏英秀这是被苏德富给禁足了?

    第三十一章 三一

    念头一闪而过,就被苏英华抛之脑后,苏英秀禁不禁足都不管她的事,她已经是陈苏氏,苏家的事不是她该操心的。

    她坐在冯春苗的对面,抬眸不动神色的打量她,盯的时间长了,冯春苗有所察觉抬头望了过来,苏英华也不避开,大大方方地看她,冯春苗脸上没有伤,眼睛倒是红肿得厉害,至于身上有没有伤,衣服遮掩了看不到。

    冯春苗感觉苏英华的目光肆无忌惮地扫视她全身,尤其是在她的眼睛上停顿了一会,她忽然想起脸上的不妥,一张老脸又青又红,欲要发作,苏英华已经移开了眼。半天之内一连在苏英华身上吃了两次瘪,冯春苗不是不气,只是她悲哀地发现每回对上大丫头,脑子里终会浮现她拿凳砸苏英秀的画面,那股狠劲让她望而生畏。

    作为苏家新鲜出炉的女婿陈志军被苏德贵和苏卫国兄弟一个劲地灌酒,喝到最后陈志军只是脸色微红,而灌酒的三人却喝多了趴在桌上起不来,连后来加入的苏德富也喝了不少。

    别看陈志军像个没事人似的把四个大老爷们都抗回他们各自的屋,但他一挨着苏英华的床就倒下,自己睡还不算,非得拉着苏英华一起睡。苏英华几番挣扎无果,只得由着他搂着睡觉。

    苏英华这一觉睡得很沉,醒来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四点了,看着手腕上陈志军送的表,她推推还在睡觉的陈志军。回门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等两手收拾好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小两口拿着刘胜美给的两根葱走了。

    回到陈家陈国强已经做好了饭,是就着剩菜煮成汤下的面条。菜是剩菜,但面条是白面做的,陈国强擀面劲道,苏英华吃得很欢,苏家天天番薯咸菜,黑面馒头又硬又糙,白面被冯春苗锁在柜子里,那是苏德富和苏英秀吃的。

    苏英华一连吃了两碗实在是吃不下了才停下筷子。陈志军看着她这模样,对着陈国强说:“爸,你这面做的不错,明天咱还吃面。”

    陈志军吃了吃了这么多年他做的面条没夸过,今天开口为的还不是媳妇,陈国强笑道说:“行,咱家的白面还有半袋,够咱三吃个几顿。”怕苏英华不好意思,他强忍着自己不去看她。

    苏英华听了羞红了脸,他们话里没说自己,但她依旧是听懂了,急着解释:“爸,不用了麻烦,我就是很久没吃了,有点馋。”冯春苗对苏英秀的好她看在眼里,苏英秀求了几天冯春苗才舍得给她蒸一个白面馒头,可想而知白面在这个时代的精贵。

    陈国强豪气地说,“咱家不差那点吃的,”他每个月不但有二十二元的工资,还有工分,不要说白天,苏英华就是天天吃肉也养的起。

    苏英华不是个扭捏的人,扬言说:“那行,爸明天我给你们下面,你们尝尝我的手艺。”这话正中陈国强的下怀,他高兴的哈哈大笑。

    走完回门,婚礼是正式地告一段落。回门的第二天陈志军和苏英华就去领结婚证。小陈村很多夫妻是事实婚姻,他们只办婚礼没领证,但陈志军当过兵见过世面,觉得既然都结了婚,不差那点钱吧证给扯了。他把这事跟苏英华一说,苏英华听说结婚证是类似以前官府的政府承认的,想都不想地应下了。

    他们是一个村的,在大队开了证明去公社领了结婚证,苏英华帮着两张硬纸稀罕地瞧着,最上面正中间是颗五角星,五角星左右两边各有三面红旗,五角星之下清晰印着“结婚证”三个字,后面是一串数字,在这一行下边写着两个人的名字、性别、年龄和一段“双方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的内容,下边是戳着一个大红印章和他们领证的日期,旁边盖子一个红色“囍”字章。结婚证左右两边以及上边是金黄色的麦穗拱卫,底部画着高低不一的红色房子。

    苏英华左右看个够不停,越看越觉得很她熟知的三书很像,“这就是结婚证?”她问陈志军,陈志军也没见过结婚证,咳了几声,“错不了,上边还有咱们公社的印章。”陈志军背了个洗得褪色的挎包,把结婚证小心地折好放装进去,“我们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婚礼当酒席,领证当然也要庆祝。

    “叔叔和婶子不是让我们去他家吃饭吗?”苏英华问,“自行车还在他们家放着。”

    他们今天是和苏德贵夫妻一起进城的,苏德贵请的假快到时间了,苏英华的婚礼也结束了,见村里没啥事就和刘胜美先回城,苏卫东还想继续留在村里玩耍。陈志军不能骑自行车,便让刘胜美骑着他的自行车带着苏英华,他则坐在苏德贵后边。苏德贵听说小两口要领证,热情地邀请他们办好事去家里吃饭。

    “我和叔他们说了,不去吃饭。”陈志军边走边说。

    “什么时候说的?我怎么就不知道?”苏英华的话刚落下,接着恍然大悟地说:“你那时候说有事就是这事?”他们和苏德贵夫妻分别后,陈志军说还有事跟苏德贵说让她等会又折返回去。

    陈志军笑着没说话,苏英华当做他默认了,走了几步又想起一个问题问:“你带粮票了?”上次买衣服的时候陈志军带她下过馆子,那个时候她看什么都新奇,清楚地记得当时陈志军给的是粮票和钱。

    陈志军指指包,“我早就拿了。”他既然想带媳妇下馆子,自是在出门前就把粮票给备好,而且现在政策宽了,很多时候多给点钱,不用粮票也能买吃的。

    他们出来领证穿着是结婚的那套新衣,这回服务员见到他们态度笑眯眯的,丝毫没有上回的不耐烦。陈志军坐下直接点菜;“一个红烧肉、一个小鸡炖蘑菇、一个红烧带鱼和一个油焖大虾。”他一口气点了四个菜,问苏英华,“英华,你要吃点什么?”

    苏英华想着他们就两个人,陈志军点的菜够多了,摇了摇头,陈志军见状又要了三碗猪油拌饭和一碗汤。

    服务员看他们不再要其他的了,微笑着说:“一共四块七毛和六两粮票。”陈志军交好钱和粮票,两人坐着说了会话,菜陆陆续续地端上来了。这个时候到饭店吃饭的人很少,上菜的速度很快。

    陈志军夹了块肉到她碗里,“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苏英华看着他夹起一只虾剥皮,以为他是自己吃,不想他又一次夹到自己碗里,陈志军说:“上回你没吃几个就没有了,这次多吃点。”苏英华一愣,怪不得这些个菜听着耳熟看着眼熟,全都是上次他们其中点过的菜,不过上回人多,这些菜她夹过一两回就没了,不想陈志军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苏英华感动极了,吸了吸鼻子,咽下嘴里的肉,笑着说:“那你可不许吃啊!”她是打趣说着玩的,不料陈志军严肃地点点头应许道:“我不吃,这些全归你。”苏英华以为他是在开玩笑,陈志军还真的不碰这些个菜,也不吃饭,把虾端到跟前一个个剥皮放到她碗里。

    “够了够了,你也吃。”苏英华用手挡住碗说。陈志军看她碗里的虾肉堆得尖尖的,这才住了手自己开始吃饭。苏英华见他只吃饭不夹菜,学着他的样子把装有红烧肉的碗推到他跟前,学着他的话说:“快吃,凉了不好吃。”见他还是不伸筷子,白了他一眼,“再来两个我也吃不下这些菜。”饭店吃饭不便宜,但他们量也给得十足,全都是用大海碗装的。

    陈志军吃饭很快,在苏英华放下筷子不久,他就把剩下的饭和菜都扫光。吃完饭陈志军提议去百货商楼逛逛,苏英华摇头拒绝,虽然现在才十二点,但他们要去趟苏德贵家把自行车拿回来,从城里到小陈村得走两三个小时,回到家还不得天黑,想了想问:“你说我学自行车怎么样?”她如果会自行车的话,回家只要骑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你想学吗?”陈志军问,媳妇不会自行车也没关系,等他脚好了,媳妇想上哪自己载她去,不过媳妇要是想学的话,自己也愿意教。

    苏英华心里也说不上来想不想学,在她看来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很不安全,每次坐在后边她都要紧张一下,担心自行车会倒下去,觉得自行车比不上骑马和坐马车,不过来到这个时代她就没看过马和马车。陈志军走在她身旁,见她脸上犹豫,说:“你慢慢想,想学也方便,家里就有自信车,什么时候学都可以。”他私心是不想媳妇学车,这样以后他可以载媳妇,两次看到媳妇坐在别人身后,他都恨不得那个人是自己。

    苏英华这个时候却想明白了,她还是得学,会了出门比较方便,虽然她不觉得以后自己出来的机会多,但总得会骑,她把想法跟陈志军说了一遍,陈志军心里多少有点失落,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行,等回去了咱再院子里教。”陈志军刚说完,他们身后“嘀嘀”声响个不停,苏英华好奇地回头,看呆了。

    第三十二章 三二

    陈志军拉着苏英华靠边,一辆黑色的小轿车从他们身边驶过,直到小轿车变成个黑点,苏英华依旧一脸的震惊,陈志军松开她的手说:“那是汽车。”

    汽车?苏英华疑惑地看着陈志军,陈志军把他知道的说了一遍,苏英华还是听的稀里糊涂,唯一清楚的就是汽车也是载人用的。她恍然大悟,这跟她们的马车一样,都是箱子里坐着人,只是一个是用马拉的,另一个则是人开的,至于人怎么开,陈志军说的什么汽油,什么发动机的通通没听懂。

    听到汽车不是一般人拥有的,苏英华觉得理所当然,他们一个村家里有自行车的也就那么几户,汽车比自行车还多了两个轮子,可想这价格不便宜。她不知道的是汽车不常见不单是钱的事,现在能开汽车的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

    “有机会我带你去坐火车。”陈志军说。

    苏英华自然无不答应,火车她知道,陈爱玲说过,这里的人要去遥远的地方都是坐火车的,听说很长,虽然不知道陈志军什么时候带她去,但不妨她现在小小地期待。陈志军看着苏英华脸上雀跃,眼神暗了暗,紧拽着拳头像是下了什么决定似的,率先迈开步子,“走吧。”

    苏德贵的家苏英华没去过,不过有地址,他们问了路很快就找到了。苏德贵住的是楼房,在二楼。家里只有刘胜美在,苏德贵已经上班去了。

    “你们也真是的,在家里不是也能吃饭,何苦要费那个钱下馆子,外面的东西可不便宜。”刘胜美见到陈志军和苏英华抱怨道,苏英华手里头没钱,陈家刚办了婚事,她具体不晓得花了多少,但大致能估算出个数,彩礼钱就四百,三转一响不算票就得四百多,新打的家具、二十桌的宴席和苏英华身上的新衣,这样就不下于一千,还有两大筐的红鸡蛋和回门礼,陈国强和陈志军这么多年的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手里那点钱该节省着点,你们刚结婚,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的是。”等以后有了孩子,哪哪都得用钱,不过想着两人刚新婚,苏英华脸皮薄,这话还是没说口。

    这些话本不该她这个做婶子的来说,可谁叫苏英华没有个正经的婆婆,正经的亲妈又没把人当回事,只得她惹人嫌地开这个口。好在眼前的小两口没露出厌烦的神情,专心致志地听她说话,刘胜美心里稍稍安慰。

    她又单独把苏英华叫道边上说起悄悄话,无非是一直没有机会说出口的夫妻相处之道和持家之道。婚前的那晚她因嫁妆的事跟苏英华有了隔阂没说,为这苏德贵得知后第一次冲她发脾气说了她一顿,后来回门的时候陈志军醉了拉着人不放又没时间说,趁今天把那些话一并说了。

    “婶,你不用送了,我们回去了。”苏英华对着刘胜美挥挥手,陈志军扶着自行车在一旁等着,刘胜美到没开口留人,新房一个月内不能空着,她叮嘱了几句路上小心,站在门口目送小两口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