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扬帆起航
(31+)
“皇上有旨,宣汉王进宫面圣。”
汉王府中,苏寒跪在地上,恭敬的接了圣旨。
进宫面圣,难道是同意我上次朝会的请求了吗?看着手中的圣旨,苏寒心中猜测到。
“来人,备马。”
带着疑惑苏寒一路进入宫中,在内侍太监引导下来到了奉天殿后的华盖殿。
“儿臣参见父皇。”苏寒走近行了一礼。
夏原吉,解缙和另外几位文官也都站在两旁。
“高煦,这次朕宣你进宫。原因想必你也能猜到几分。这一是答复上次朝会你请求之事,这二则是朕想问问你关于我大明水师出海的看法。”
“启禀父皇,儿臣认为我大明水师出海百利而无一害。”
“哦!说说。”
“儿臣听说今年沿海地区发生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出海不仅意味着朝廷取消了海禁的政策,更意味着我大明数千万的百姓的生计得到了解决。”这是第一利。
“海上贸易货物往来不仅能加强我大明与沿海诸国贸易文化交流,还可以带给大明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充实国库。”这是第二利。
“海外诸多南洋同胞深受海盗侵袭,我大明水师怀着和平礼仪出使南洋诸国,不仅可以清理了沿海的海盗,更宣扬了我朝天威。”这是第三利。
……
“夏原吉,解缙你们听明白了吗?就算连朕这个只会打仗的儿子都能道出如此多出海的利处,你二人身为文官不会不懂吧。”
“解缙,你身为天下第一才子,身在其位却不思其忧,朕在国子监替你准备了一块地,你先去种地吧!”
“臣领命。”
见到二人无奈的表情,朱棣的脸上似乎露出了微笑。
“高煦,你的请求朕同意了!不过朕并不打算给你任何职位,但是在海外你可以代表我大明。”
“谢父皇。”
苏寒心中即便欣喜万分,也没有喜形于色。得到朱棣的同意,这次任务基本上就算完成了一半。
就算不给任何权利又如何,又有谁知道吴宣已经投靠了我呢!
“父皇,如果没有其他事的话,儿臣就先行告退了。”
见朱棣又和解缙两人聊起了其他政事,苏寒轻声开口道。
“好,你先退下吧!一切行李准备妥当后便去你母妃那里看一下,这一去也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晚上便来乾清宫吃个饭吧!”
“儿臣告退。”
苏寒一路快马回到府中,吩咐下人准备好自己出海所需的东西后,便开始处理其他琐事。
晚上苏寒如约赴宴,这算家中的饭,没有皇上臣子之分,大哥朱高炽也在坐在席上。
饭中自然避免不了唠叨,想到朱高煦最后的结局,苏寒还是蛮感慨的。当然,这也是皇家避免不了的事,谁不想当皇帝,不过现在苏寒既然取代了朱高煦,自然不会再走上其老路。
就算自己熟知这段历史,还是挡不住大势的洪流。小势可以改,大势不能逆也是一种在历史空间里的生存之道。
至少目前苏寒也只是能做到这些,要想改变真正的历史,或许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海边,海水随着风势哗哗作响,苏寒只是远远的看着水面上停泊着的无数艘船只迎风而立,就心中升起无比的震撼。
随行的郑和向苏寒介绍着不同的船类和作用,最吸引苏寒目光的莫过大明宝船,通体由铁力木制成,光船身就接近六十米,排水量相当于后世1200吨。
“郑和,这次出海父皇交代你什么了吗?”苏寒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交代,当然有了。皇上让郑和务必生擒南洋最大的海盗头子陈祖义,押回大明听候发落。”
“哦,还有要让我大明的船队扬威于万里之外,结交各国友邦,开大明万事之基业。”郑和面带自豪之色,看着苏寒。
“不知郑总兵船队何时出发。”见没有什么重要消息,苏寒随即问起出海的时间。
郑和虽然是太监,但苏寒并没有叫郑公公,反而以总兵称呼。
郑和心中自是十分高兴的,“等到这个月季风来临之时,就是船队出海之日。”
皇宫中,朱棣听着面前一袭锦衣之人汇报着消息。
“朱高煦最近有何谁接触过吗?”
“皇上,二皇子最近只与齐国公和王将军接触过。”
“没有其他文人或者谋士之类的人吗?”朱棣接着问道。
“并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情况。二皇子每日都只是在府中学习枪法,闲余之时才会出来逛街体察民情之类。”
“退下吧。”
半个月后,苏州刘家港。浩浩荡荡的大明水师陈列在岸,身后是千帆不尽的船只。朱棣和诸位大臣站在搭建的高台之上,俯仰着下方壮阔的景象,苏寒也赫然在列。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擢郑和为大明船队正使兼总兵,王景弘吴宣为副使和副总兵。二皇子朱高煦一并随之。”
“臣,领旨。”
“朕要你们记住。”朱棣从位置上站了起来。
出海巡洋,朕不要异国一块国土,也不要一分金银,朕要的是让我大明船队恩泽四海,要天下各国共同富足。
“起帆。”
随着郑和一声令下,数千船只缓缓而动。
“皇上,海上风大,还是不用上去了吧!”见朱棣移步,夏原吉劝道。
“无妨,朕要亲自送船队远航。”
“抛瞄。”
所有官兵和大臣都上了宝船后,船队终于开始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