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汉末年枭雄志

二百零六 你这家伙真是个小机灵鬼儿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自我感受良好的董卓是没有预推测有人会团结起来阻挡他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一再忍让的袁绍居然会牵头阻挡自己。

    对这些上将军旧部的政治诉求,他也感应十分恼火。

    不外此时现在,董卓没有想到袁隗身上,不以为袁绍的行动和袁隗有关系。

    因为一力主张册立刘协的,是袁隗,袁隗主张立刘协,让自己着力,现在袁隗怎么会让袁绍做这种事情呢?

    董卓清除了袁隗的嫌疑,又对自己部下那些劝说自己给上将军何进旧部封官的人大发一通火,险些要杀掉他们。

    他们拼命求饶说自己也没想到,这才让董卓委曲原谅了他们。

    “现在情况已经泛起,袁绍那贼子打起反旗要阻挡我,甚至还要废立帝王,简直犯上作乱!我绝对不能容许这件事情发生!你们有什么措施,连忙说来。”

    幕僚们纷纷以为难以接受,几个月前废天子的人不就是您老人家吗?

    现在居然调转身份做了守卫皇室的忠臣?

    这可真是魔幻现实主义,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不外事已至此,为了各人的脑壳,有人开始给董卓出主意,好比军事威慑啊,政治打压啊。

    董卓以为都欠好使。

    最后,照旧某个不能诉诸姓名的人向董卓提出了一条十分恐怖的战略。

    那些上将军旧部的政治诉求是废刘协,立刘辩,那么问题的泉源就在刘辩身上,只要把刘辩除掉,灵帝只剩下一个儿子,那么那帮上将军旧部的政治诉求不就成了一场空吗?

    董卓一想,嘿,还真是如此,你这家伙真是个小机敏鬼儿!

    何须去解决问题呢?只要让问题自己消失不就行了?

    于是董卓就开始企图着如何用简朴便捷的方式干掉刘辩。

    要干掉刘辩,肯定是以刘辩的身边人来下手为最佳,于是董卓等人选来选去,选中了弘农王郎中令,李儒。

    李儒是关中人,刘辩被废为弘农王之后出任弘农王郎中令,他对这个职位可不满足,一心想着做更高的职位,脱离弘农王府这个毫无前途的地方。

    可是他一直没有获得可靠的机缘,他也为此感应郁闷,直到这一回,他终于等来了时机,可是时机自己也是需要支付的,时机只会留给有准(牺)备(牲)的人。

    “什么?!”

    李儒被震惊了。

    时机摆在眼前,李儒却被吓到了。

    “时机就在你眼前,李君,你要明确掌握时机,记着了,时机不是每一次都市到来的。”

    董旻半是劝说半是威胁的告诉李儒,你不做这件事情,就要死。

    那么你是选择做,然后获得荣华富贵,照旧不做,自己去死,换一小我私家来享受荣华富贵,全看你自己。

    李儒履历了极其猛烈的心田斗争。

    既然无法青史留名,遗臭万年也是好的。

    李儒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他现在只想活下去。

    于是,初平元年正月十二日,董卓邀请弘农王刘辩用饭。

    席间,董卓硬是要说看到刘辩的面色欠好,是生病了,下令李儒端了一碗药上来给刘辩服用。

    刘辩连忙意识到这是政治行刺,极端恐慌之下拒绝服药,李儒强逼,刘辩无可怎样,与妻子唐姬吃了一顿饭,最后浏览了一次唐姬跳舞,就悲痛的服下了毒药,顷刻间身亡。

    刘辩死了,董卓以为关东联军的政治诉求就此完蛋了。

    效果,这给了另外一批想要阻挡董卓的人绝佳的起兵捏词。

    讨董联军实在分做三批起兵。

    桥瑁首倡,袁绍接过令旗,组织了第一批上将军何进旧部的反董联军,以恢复刘辩帝位为政治诉求,把所有问题推到董卓身上,阻挡董卓。

    第二批反董联军是在刘辩死后,消息传出来之后提倡的。

    这一批大部门都是董卓任命的担任各州刺史和太守的名士们。

    他们以刘辩之死为契机,漆黑以袁隗的意志为凭证,提倡了讨董团结。

    两拨人马一拍即合,形成了声势浩荡的反董联军。

    袁术的行动和反映都较量慢,而且名声实在是没有袁绍那么响亮,照旧在董卓废帝之后逃跑的,名节有缺失。

    所以各人都奉袁绍为主,而不是袁术,袁术只有长沙太守孙坚等寥寥数人追随,是第三波讨董的戎马。

    三波讨董戎马合称关东联军。

    而最开始,只是桥瑁提倡,袁绍主持下的上将军何进旧部对董卓的逆袭而已。

    二月份,刘辩之死传遍关东各地,不仅袁绍等人惊呆了,那些还没有做好准备要讨董的名士们也惊呆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董卓居然那么刚,居然敢杀掉刘辩!

    只管董卓对外宣称刘辩是病死的,可是各人心里都一清二楚,刘辩是被董卓害死的,就算真的是病死的,也得是董卓害死的。

    无论如何,都要是董卓害死的。

    消息传出,旬月之间,天下震动。

    训练时长只有四个月的小我私家菜鸟权臣董仲颖显然没有想得很通透,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他就已经陷入了莫须有的田地。

    实力不够强的情况之下掌握中央,却还没有满足士人们的期盼,留给董卓的下场一定是成为众矢之的。

    这个时候,无论他做什么,都市被各人仔细的审查。

    对自己有利益的,就遵命。

    对自己倒霉的,就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简而言之,董卓的气力不够大,他执掌中央执掌的太急遽了,纯粹是被士人们的内斗给推上去的,基础太松散,稍微一转动,就摇摇欲坠。

    可要害是董卓自己没有这样的意识,他训练时长才四个月,不是资深的老油条,这大局观他不具备,而具备这样的大局观的人也不会为他所用。

    所以关东联军群情激怒的讨伐董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一下子,以臣伐君乱上下尊卑的叛乱行为就有了大义名分。

    义字当头,摩拳擦掌的野心家们就不再犹豫了。

    野心勃勃的郭鹏也就不再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