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风水大术士" 五行天0" 玄界之门00" 择天记" 永夜君王" 逆鳞" 大主宰00" 圣墟0" 雪鹰领主" 一念永恒0" 龙王传说" 太古神王tongzhi(); 傅蕴安的医院,第一天下午, 就有二三十个患者前来, 到了第二天, 来治病的患者的数量,光上午就有三十个。
这数量搁现代, 看着特别少, 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这时候看病贵,医生赚钱非常多。
就说傅蕴安,现在要找他看诊,光诊费就要一元二角,诊治过后,药费什么的还是另算的, 至于动手术那就更贵了。
当然了, 这时候的人,对动手术这件事, 是能免则免的。
因此, 傅蕴安这样的医生,一天能哪怕就看五个病人,这五人光诊费, 就要给他将近六元,他一个月就能有将近一百八十元了。
医生在这时,收入真的非常高, 也因此,对患者的态度也极好,穆琼第二天中午过去的时候,就看到傅蕴安非常细致地交代一个过来看病的又吐又拉的洋人各种注意事项,又给他开了药。
其中还包括一样中成药。
这中成药,是跟傅蕴安合作的那个大药房卖了很多年的药,很对这种症状,只是之前他们都是做成药丸装在瓷瓶里卖的,现在被装进了玻璃瓶,贴上了标签,看着跟这时候的一些西药,区别也就不大了。
这个病人,傅蕴安花了一个多小时诊治,还让助手扶他去病床上躺着,给他喝热水吃药,一直等他好了点,才让他离开。
当然了,病人也付了不菲的诊金和药钱,加起来足足五块钱。
在沙船厂给人扛沙袋卖苦力的,很多人一个月也就赚五块。
“看病真贵。”穆琼道,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带来的饭菜拿出来。
他是来给傅蕴安送饭的。
“如果找别人,会便宜很多。”傅蕴安笑道,他们医院的普通医生,诊费只要两角钱,就是他的一个零头。
其实国人得了同样的病,花几毛钱在他们那里同样能治好。
穆琼和傅蕴安一起吃了饭,这才下楼,下楼的时候,就看到楼下有人在装电话机。
穆琼在这个时代,是见过电话机的,但还从没用过,就站在旁边看了看,而跟他一样对电话机好奇的还有很多人,都兴致勃勃地看着。
问了装电话机的人,穆琼才知道,这时候的电话每月月费要十元,这种普通的电话,还只能接听上海本地的电话。
电话机是挂在墙上的,用之前,要先用手摇一段时间,让电话通电,然后拿起听筒,跟另一头的接线员报出要打的号数,号数上面还要说一个区名,比如南区号之类。
然后,那一头的接线员,就会把两个电话用线连起来,让这两人可以通话。
而你找的人,如果正在跟别人打电话,那你就只能等他打完再打了。
据说,之前上海这边电话少的时候,连号数都不用报,摇过电话机,直接跟接线员说诸如“平安医院”,接线员就知道是哪里,直接帮忙接通了。
当然了,民国时期,科技发展挺快的,等到民国后期,这样电话机就没人用了。
这电话机用起来非常麻烦,穆琼立刻就歇了装电话的打算。
他暂时是用不着的,等以后教育月刊这边发展的越来越好,倒是可以装一个。
医院开了之后,傅蕴安就清闲下来了,穆琼对此时的医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会儿的医院,除了给单独上门的病人看病以外,还会跟一些工厂之类的地方签订契约,工厂那边固定出每月多少钱给医院,然后他们工厂的工人若是有病痛,可以直接来医院诊治,不需要另外给诊费。
当然了,若是要开药,那就要工人自掏腰包了。
而这种,也算是工厂给工人的福利。
傅蕴安的医院,就签了这么几家工厂。
穆琼得知这件事,还想帮忙牵线,让霍英工厂的工人来傅蕴安这里治病,但想到霍英最近跟那些日本人斗得不可开交,就作罢了。
他怕霍英连累了傅蕴安。
傅蕴安的医院开的很好,而又过了一天,《流浪记》完结了。
《流浪记》是穆琼穿越过来之后,写的最长的一篇小说。
在现代,连载的小说长了,读者看得不耐烦了,兴许就去看别的小说了,但在这时候,因为书少,读者基本上是不会变少,只会在连载期间越来越多的。
穆琼曾经看过一部民国时期的奇书《蜀山剑侠传》,这书光正传就有四百万字,还有很多很多的外传之类,作者从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一直写到了年还没写完,穆琼看得时候,都是没有结局的。
而作者能这样,就是因为写多了,名气大了,看的人越来越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流浪记》的读者,其实非常之多。
现在《流浪记》完结,无数人感到不舍。
“明明还可以继续写,怎么不写了?”
“可以写到豆豆长大,我还想看豆豆结婚生孩子呢。”
“我也想看豆豆结婚生孩子。”
……
人们议论纷纷。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写到这里刚刚好:“豆豆有了个好结局,在这里完结刚刚好。”
“跟着豆豆经历了大半年的流浪,我的心,也可以安定下来了。”
“如今这个社会,有太多太多的无奈了,豆豆如果长大,肯定会遇到,我不想看到乐观的豆豆变了样子,就停在这里好了。”
……
震旦大学,很多学生一直都有看穆琼写的小说,看到这里,一个学生道:“如果真的有书上写的孤儿院就好了,能让那些孤儿有一条活路。”
他周围的人纷纷点头。
郑维新路过,正好听到这话,笑道:“本来就有这样的孤儿院,你们不知道?”
“有吗?”那个同学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郑维新道:“是霍二少开的,之前报纸上报道霍二少的工厂的时候,也提过一嘴。”
“我当时是在报纸上看到了,但我以为这不过是说说。”那个学生道:“既然真有这样的孤儿院,怎么只对工厂大肆报道,而不好好宣传一下孤儿院?”
“宣传的太好了,兴许会有很多人故意扔了孩子。”郑维新道:“这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那些人闻言,都是一愣。
郑维新又道:“如今孤儿院里的孩子,已经有一百多人了,我还曾组织班里的学生,给他们捐过东西。”
“霍二少真是仁善!那些孩子都需要什么?我们也是能给他们捐献一些东西的!”这些学生纷纷道。
郑维新道:“现在孤儿院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各种御寒的衣物。他们不要花哨的东西,不能穿,最好就是给他们你们不要的旧棉袄之类,另外,你们不要书,纸笔之类,他们也是要的。”
“他们还要纸笔?”这些学生吃惊,普通百姓都是不识字的,这些孤儿院的孩子难道还读书?
“孤儿院的院长会教这些孩子认字。”郑维新道。
他知道穆琼就是楼玉宇,因为时常去傅蕴安那边的缘故,对平安孤儿院的存在也是知道的,去过几次。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地方……能带我们去看看吗?”那些学生立刻问道。
这当然是可以的,郑维新带了一些人,来到了平安孤儿院。
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平安孤儿院没在报纸上打过广告,甚至连招牌都不挂一个,非常低调,但知道这个孤儿院的存在的人,还是很多的。
至少,那些曾经想来采访的记者,还有巡捕房的人,就都是知道的。
如今《流浪记》完结,看到豆豆进了孤儿院的情节之后,很多人对孤儿院好奇,这些知道孤儿院的存在的人,就把那些好奇的人带来了孤儿院。
这天中午,孤儿院里就来了好些人,其中有郑维新和他的同学,还有几个记者带了一些有钱人过来。
这天上午,孩子们都在做棉鞋,他们做了很多,到了中午已经超额完成,然后就拿着自己的碗去盛饭了。
他们碗都很大,四岁以上的孩子,都是自己去盛饭的,盛好饭就排队,让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给他们打菜。
菜是油渣炒青菜,还有豆腐猪肝羹,每人每样一勺,而那些参观的人来的时候,孩子们正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