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章 - ~偷天陷阱(8)~
“左满舵!”
“俾斯麦”号那厚重装甲保护下的指挥室里,舰长库尔特霍夫曼以他那日耳曼式的深邃眼瞳紧紧注视着左舷处的海面,尽管有军衔更高的海军将帅在场,指挥本舰规避鱼雷攻击仍是他责无旁贷的使命。
就理论而言,“俾斯麦”号坚实的水线防雷装甲和隔舱式设计足以抵御普通鱼雷的攻击,但没有哪一位指挥官会在除非避无可避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战舰挨炸----仅仅出于炫耀自己的战舰防御之强大或是其他目的。
那些“波弗特”岸基双发鱼雷机所投下的鱼雷正在不足千米的海面上疾驰而来,好在身躯异常庞大且修长的“俾斯麦”号反应速度不至于像巨鲸那样迟钝,对于战列舰而言30节的航速已属“超级”,巨大的方向舵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隐患,但在带动战舰转向时确实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只见“俾斯麦”号尖锐的舰首如利刃般划开深绿色的海面,整艘战舰高耸的舰桥向着左侧倾去,8门15英寸主炮粗黑的炮口昂首指向大英帝国腹地位置,它们战斗至此仍一炮未发,此绝非无能而是蓄势待发。
在投掷鱼雷之后,4架“波弗特”拉起机首迅速爬升,但2000码的投射距离和它们的机动性能却并不配比,两台布里斯托尔vi14缸发动机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但略显笨拙的机体仍在缓慢的爬升并向一侧偏转,在机首的投弹手位置上,年轻的机组成员正瞪大双眼看着侧下方那艘灰白色的德国战舰,它的舰首所指方向已经和先前发生了很大地改变,而那些拖着白色浪迹的鱼雷依然按照最初对准的方向飞驰而去,两者能否相交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事情。但这些英国飞行员并不都有亲眼看到答案的机会,德国旗舰固然在全速转向,可它上面数量惊人的高射炮却没有闲着,在经过最初几秒的重新调整之后,威力强大且射速极快的105毫米双联装和对中近程目标有着相当准确度地37毫米炮纷纷开火,只听得轰轰几声巨响,两架“波弗特”在烈焰中化为一团团刺眼的火球在雨中绽放。
随着英军鱼雷的逼近,“俾斯麦”号上的军官和水兵尤其是处于左舷战位上的人们几乎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这些德国军人并不怀疑自己的战舰能够像当年的“塞德利茨”号即便被鱼雷命中也仍能返回港口,但在这极度危险的英吉利海峡中因为受伤而失去速度和其他方面的优势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何况猛烈地爆炸必然带来无法避免的伤亡----并非所有人都怕死,但没有人希望在胜利来临之前丢掉宝贵的性命!
几百米地距离对于人而言将是耗时数分钟的长跑,但对于鱼雷这种水中的游泳健将则只是区区几十秒的事情,不过在炮口下幸存的英军飞行员会沮丧的发现即便如此短的时间也还是让那艘重型德国战列舰避开了攻击,加上先前那些“布伦海姆”匆忙投下的炸弹无一直接命中目标,他们的这一次攻击也基本上宣告失败,对于德国舰队的阻截效果仅限于他们进行大幅度规避地这几分钟时间而已。在这之后,对大英帝国威胁巨大的德国舰队仍然沿着科坦丁半岛最北部相对平缓的海岸线向西行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战斗机群在中高空的激战中渐渐占据了上风。越来越多地bf-109e在击落或者摆脱英国战斗机之后俯冲下来蹂躏那些反击能力薄弱的英国轰炸机,但喷火和飓风却疲于和自己的对手缠斗。在海空双重打击下,不断有“布伦海姆”或者“波弗特”被击落---这两种在开战之前几年方才入役的轻型轰炸机原本被英国空军寄予厚望,但法国战役已经向世人证明缺乏自卫能力的轻型轰炸机在单独面对敌方新式战斗机时命运将是十分悲惨地,所以经历了在法国地惨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被称为战术轰炸机的英国飞机都没有执行过大规模地攻击任务,而这一次英国空军俨然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味,不过他们至少仍然记得挪威战役期间在苏格兰北部海域攻击德国舰队的教训:使用大型轰炸机来攻击航行中的敌方舰队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在德国战斗机的干扰和追截下,英国轰炸机群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战术攻击最终演变成为单一小组甚至单枪匹马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试图逼近德国舰队的轰炸机只能被对方得到统一而准确指引的防空炮火驱走或是击落,待到德国舰队中每一门能够对空射击的高射炮炮管热得发烫之时,从卡昂、勒阿弗尔等机场起飞的德国战斗机也赶到了,空战的形势也迅速发生变化,疲于应付的英国战斗机群面对重压很快败下阵来。眼见情况不妙,许多还没找到机会投掷炸弹的轰炸机飞行员也急忙抛掉负担调头往回飞,在这种畅快的追击战中,即便是在不列颠空战中颜面尽失的bf-110重型战斗机也找到了挽回尊严的机会----虽然参战的这种战斗机数量不多,却仍然在瑟堡外海击落了3架英国轰炸机!
海面上的雨势越来越小。聚集在德国舰队上空的德国战斗机数量却只增不减。拥有如此严密而有效的空中保护伞,德国舰队在面对英国空军又一轮空袭时又重新找回了那种绅士般的优雅。它们不慌不忙的组织起对空炮火,一面迅速绕过科坦丁半岛西北角向圣马洛湾驶去----此时德国舰队每行驶一海里,距离英国军港和空军基地就远了一海里,而在整个圣马洛湾周边,德国空军部署的战斗机数量达到150余架,甚至就连驻扎在布雷斯特基地的bf-109也能在半个小时之内赶到战场!
“根据我们和空军的临时统计,从进入多弗尔海峡到现在的10个小时里,我们一共击伤击沉英国舰艇26艘,击落英国战斗机和轰炸机77架、击伤数字不详!我方总共损失战斗机30架、飞行员不详,我方损失鱼雷艇1艘、遭重创1艘,z8因近世弹轻微受损,其他军舰无损伤,海军总计阵亡24人、伤38人!”
参谋官报出这一系列数字之后,站在一旁的舒伯特叹了一句:“将军,这可真是一次惊人的胜利!”
惊人的胜利?在他人眼里或许是,但张海诺的胃口远不是这点战利品可以填满的,他意味深长的对同僚们说道:“噢,战斗还没有结束呢!”
舒伯特这时却有些急不可耐的想要与众人分享自己的那份喜悦,他乐滋滋的说:“想想吧,先生们!只要我们顺利抵达布雷斯特,整个英国军队都将为今天发生的这一切而蒙羞,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舰长霍夫曼连声赞同道:“屈辱!对于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英国人,这是绝对的屈辱!”
海面上的喧闹暂时停止了,这意味着双方又将进入一段间歇期,但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它究竟会持续多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英国人还会再来,即便在德国舰队进入防守严密的布雷斯特港,他们仍会想方设法挽回之前丢失的东西!
张海诺没有扫这两位正兴奋着的高级军官的兴,他给两人一个淡定自信的微笑,然后问手捧文件夹的参谋官:“舰队弹药消耗情况?”
这些情况是张海诺在出航之前就布置好要求各舰在每次战斗间隙就向旗舰例行汇报的,参谋官显然已经做好了“功课”,他径直回答道:“各舰高射炮弹药消耗均未达存量一半,主炮弹药无消耗!”
因为这次出航的特殊性,张海诺有意要求各舰降低食物和淡水配量,节省出来的重量用来搭载防空炮弹药,纵揽过“莱茵演习”计划的人便不会觉得这是非常人才有的杰出预见性,但在一般的军官和水兵眼里,这样的决策简直英明到了极点。
“很好!”张海诺满意的站起身来,透过干净透明的舷窗,他可以看到那些仍在舰队附近盘旋的空军战斗机,就这次海空配合的良好情况而言,他对于德国空军的印象大为改观----几乎可以抹去不列颠之战失利带来的沮丧和失落。如此祥和的景象原本该让张海诺感到踏实,但他仍有个说不出来的感觉,仿佛可控范围之外有种不安的力量正在威胁着他看起来天衣无缝的计划,却又不知道它会从哪个方向发起袭击。在全盘审视了整个计划以及目前舰队周围的形势之后,张海诺心中顿时一惊,而这时候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失声惊呼:“鱼雷!发现鱼雷!”
莱茵之歌
第010章 - ~不死之身~
在听到喊叫声的那一刻,张海诺大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舰队遭到了英国潜艇的袭击。且不论鱼雷是冲着哪艘战舰而来,历史上的皇家橡树号以及这个世界的皇家方舟号均“死”于潜艇之手,这种武器对于大型舰艇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可是仅仅数秒之后,张海诺透过舷窗看到了一架涂着蓝绿色迷彩的飞机,其飞行高度也就比俾斯麦号的桅杆高那么一点。它的机头以近乎30度角向上仰起,这个姿势告诉人们不久之前它处于一个非常贴近海面的位置,而它特有的轮廓与醒目的徽标是任何一名德国军人都非常熟悉的----尽管在不列颠之战中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有着飞行铅笔之称的do-17轻型轰炸机在战争爆发前的三年时间里可一直都是德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且在波兰战役和西线战役中也有着重要的演出。只是在德军大举空袭不列颠的作战行动中,面对性能出色的英国战斗机,它缓慢的航速、纤薄的机身以及孱弱的火力暴露无遗,因缺乏自卫能力而前后损失了240架之多!自那之后,这种轰炸机早早退居二线,只是被德国海空军当作中远程侦察机来发挥余热。
前一秒,张海诺还在为这架do-17此时出现在这片海域感到惊诧,下一秒,他敏捷的捕捉到了这其中的破绽----没有任何一名德国空军的指挥官会让自己的侦察机冒然从戒备严密且神经紧张的德国舰队上空飞过,而且雷达地覆盖和大批战斗机的警戒使得他们没有必要派出这种性能非常一般的侦察机进行战场巡视与侦察。悬疑小说和特工大片的情节并没有随着岁月地流逝而被完全以往,刹那间尘封的记忆就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浮现,张海诺内心深处传出一个声音:那绝不是一架普通的德军侦察机!
张海诺慌忙跑到舷窗旁。踉跄之下几乎跌倒。舰队躲入科坦丁半岛西侧的圣玛洛湾之后,海面上的风雨已经减小了许多,相对平静的海面仍然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墨绿色。
一眼扫过海面,他并没有找到鱼雷的踪迹。但刚刚的喊叫声不会是无中生有,稍稍定下心来巡视那些居于舷侧的水兵时,张海诺终于顺着那些人地目光找到了海面上的白色的浪痕,但此时它距离俾斯麦号右舷绝不超过800码!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舰长霍夫曼大吼一声:“全速左满舵!左舷枪炮截击来袭鱼雷!”
这充满声威地吼叫让少数人手脚变得更为慌乱,同时也让更多训练有素的人镇定下来。张海诺举起佩在胸前的望远镜扫了一眼左舷不远处的海面,然后又用眼睛估测了一下鱼雷航速航向以及与俾斯麦号的夹角。他必须承认,英国飞行员空投鱼雷的技术很不错----也许正是那架地道的do-17迷惑了德国战斗机和舰队官兵,才使得上面的英国飞行员得以从容观瞄并选择了最佳的角度和距离施放鱼雷!
舰长库尔特霍夫曼的命令在第一时间得到执行,高速航行中地庞大战舰以惊人的敏捷疾速向自己的左舷方向转去。高耸的舰桥与甲板上的其他建筑物也随之偏向同一侧,此时舰队中总算响起了久违地空袭警报声,待“欧根亲王”号上率先响起防空炮火时。那架“冒牌”的道尼尔17已经飞到了37毫米高炮的射程之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在惹祸之后扬长而去,那些盘旋在高空的战斗机很快也意识到了海面上的不寻常,只待海空军指挥部之间以最快地速度完成沟通,随便几架bf-109就能将那架双发轰炸机撕成碎片。
人们关注地焦点终究回归到了俾斯麦号和来袭鱼雷之间,接近30米每秒的速度使得那枚英制18英寸航空鱼雷得以迅速拉近自己与德国重型战列舰地距离,而身披重甲的“俾斯麦”号也在竭尽全力的做着高难度的规避动作。位置影响观测,此时处于或近或远处的其他战舰所属官兵们也只有干着急的份,真正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似乎就只有“俾斯麦”号舰员以及非人为的运气因素了。
对于与鱼雷攻击相关的种种战术。张海诺自从降临这个错位时代的第一个月起就已经开始接触了。漫长的25年中,他虽然没有成为德国海军首屈一指的鱼雷专家,但在经验上的积累和钻研绝不逊于其他指挥官。库尔特霍夫曼能够做到的事情,他同样可以完成,只是权责所属令他无须事必躬亲罢了。当霍夫曼站在舷窗前以自己的目测竭力让本方战舰错开那枚鱼雷时。张海诺同样在心里进行着快速而准确的计算,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霍夫曼的眉头终于有了舒展的前瞻,而张海诺眉宇之间的担忧却在一点一滴的凝聚,他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历史上改变“俾斯麦”号的那枚鱼雷。在那片冰冷的海域。另一群德国指挥官当时是否也站在和他相同的位置上运筹帷幄呢?
“右满舵!全速右满舵!”
就在那枚鱼雷带起的白色航迹在不足两百米外的海面上清晰可见而战舰左舷的枪炮声响彻耳际时,张海诺突然连喊两声。在这指挥室的任何一名军官不会不明白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意思。顷刻间空气凝固住了。舰队司令下达了一道完全推翻舰长命令的新命令,执行与否权衡军衔级别便可知晓答案,可是严峻的形势当前,人们不得不抽空考虑一下眼前的处境----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冯芬肯施泰因海军上将是德国海军目前最具传奇色彩的指挥官,辉煌的战绩和不世的功勋摆在那里,更大的战阵他都见识过,更艰巨的战局他都能从容应对,如果这样的指挥官都不值得信赖,人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霍夫曼转过头惊诧的看着自己的上司兼多年前的老邻居,对方的为人和才能他毫不怀疑,可是他现在有九成的把握让俾斯麦号顺利避过鱼雷,即使那十分之一的几率不幸出现,以俾斯麦号出色的舷侧防御扛过单单一枚鱼雷的攻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看着张海诺那异常冷峻的侧脸和充满神秘的深色双眸,他迟疑的没有作出反驳,也这就是在这电光火石之间,负责操舵的军官忠实的执行了命令,当传动装置将转向的指令最终反应在舵桨转向上时,舰体传来了一阵并不明显的缠斗,反方向紧急转舵的命令使得庞大的舰体在短短数秒内从倾斜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紧接着又不作停留的向另一侧倾去,舰上的官兵们还没来得及适应这种变化,一个震耳欲聋的轰响便从战舰右舷传来,放眼望去,一根高大的白色水柱伴随着黑烟在战舰中部偏后的右舷位置腾起。在那一刻,所有目睹者都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惊呼:俾斯麦号中雷了!俾斯麦号被鱼雷击中了!
弹片的威胁刚刚解除,张海诺和霍夫曼便不约而同冲出封闭的指挥塔来到开阔且可以俯视战舰大部分位置的露天舰桥上,被威力巨大的爆炸送入高空的水花正纷纷扬扬的落下,黑烟仍未散尽,战舰靠近中弹位置的甲板上一片狼藉,紧邻着的两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显然受到了鱼雷爆炸的牵连,附近有好几名水兵倒在血泊之中,模糊可见的似乎是残缺的躯体,依然整洁如新的舰体和这惨淡景象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令许多人胃部一阵痉挛。
张海诺紧锁的眉宇终于得到了舒缓,一旁的霍夫曼却被凝重锁住了眉宇,而深深的疑问也在他那张质朴的脸庞上得到体现。
两人长久的站立在雨中,默默看着水兵们收拾残局。
不多时,从空军传来那架投下鱼雷的do-17已被战斗机击落的消息,四名机组人员仅有两人成功跳伞,但尚不清楚这件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全速南下的德国舰队受这次事件的影响似乎并不大,它们仅仅是因为规避鱼雷攻击而耽误了十来分钟时间,中雷后的俾斯麦号很快调整到了最初的航行状态,其他战舰很快重新聚拢到它的周围,除了甲板和舷侧残留的痕迹,它仿佛根本没有遭受打击一般。将近半个小时之后,令张海诺和霍夫曼异常期待的检查报告终于出来了,随舰技术人员骄傲的宣布:俾斯麦号所受的破坏微乎其微,那枚英国鱼雷甚至没能穿透它右舷最外侧的装甲,这意味着俾斯麦号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仍能保持近乎百分之百的战斗力!
拿到这份报告,两位指挥官皆是如释重负----霍夫曼以自己的荣誉甚至生命为这艘战舰负责,张海诺则长久的受到来自历史的困扰,好在这些问题都随着俾斯麦号的坚强挺立而被抛在一旁,可是这远不是胜利的终点!
莱茵之歌
第011章 - ~争锋相对~
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圣马洛湾,形状就像是一口朝上的大汤勺,狭长的科坦丁半岛便是这汤勺右侧的把柄,勺子的主体深深嵌入法国大陆,原为英皇领地、后被德军占领的海峡群岛则像是汤勺中盛器的丰盛食物。在经过了冒牌德军轰炸机的雷击事件之后,舰体安然无恙的“俾斯麦”号率领其他德军舰艇继续沿着科坦丁半岛西安南下,两个小时后便已深入到圣马洛湾的最南端。这里是英吉利海峡的最宽处,从法国海岸的圣马洛港到对岸的波特兰足有220公里,这段距离即便目前最快的舰艇也要走上3个小时,喷火战斗机从最近的英国机场飞来需要大约30分钟,而驻扎在科坦丁半岛和圣马洛湾周边的德军战斗机只需要短短十分钟就能赶到。
尽管英制18英寸航空鱼雷未给“俾斯麦”号造成重大损伤---尤其没有威胁到它相对易受攻击的桨舵,德军上下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在此之后,舰队及与之配合的空军部队均大幅加强了警戒力度。当舰队在海峡群岛西南海域遭遇一艘英国潜艇时,空军就非常协调的将袭击者驱走,确保了整个德国舰队的安全!
下午3点左右,海面上的雨势又渐渐大了起来,按照眼下的情形,德国舰队天黑后不久便能安全抵达法国西北部设防严密的布雷斯特港。此时此刻在那座原属于法国的重要军港内,一艘艘经过临时改装的法国渔船、拖船和货船正在重新调整位置,它们有的通过自身动力驶抵港口两侧下锚,有的则在驳船的牵引下在港内其他位置用缆绳固定,这些船只建造年代、吨位和结构不尽相同,但眼下它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共同点,那就是船上或多或少地装备有高射炮----或是德国陆军普遍装备的单、双管37毫米轻型防空炮。或是炮身极其修长、特征明显的88毫米重型高炮,抑或是从法军手里缴获的其他口径的防空武器,它们与充足的弹药一并配置在这些大部分已有数月没有出港的船只上,再配以从陆军、海军和空军抽调的炮手。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保卫布雷斯特地便不只是驻守港口周边的31个陆军高炮连、4个海军守备团和个空军战斗机大队,70余艘船舶以及上面的近200门火炮成为保卫港口核心区域的新增防线,更加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可以根据形势要求很快变换自己的战斗位置!
德国人按部就班的实施着计划,海峡对面的英国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处境。搜书网同一个下午。在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伦敦,倾盆大雨下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冷冷清清。在过去地几个月里,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中攻势已经逐渐渐弱到一个不足以影响大局的程度,但昼夜空袭并没有完全停止,残破如废墟地城市还有待大规模的重建。至于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目前仍呆在距离唐宁街仅几步之遥的地下指挥部里。
在这个位于地下50英尺、占地6英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掩体中,最多时曾有2000多人一起办公,这里潮湿、拥挤,但至少要比地面安全许多。只是当高官们聚集在一起绞尽脑汁谋划如何击败德军时,桌子下往往还有老鼠跑来跑去。
“人都到齐了?那好吧!”
副官再次进来报告时,丘吉尔终于依依不舍的把自己的目光从墙上那副军用地图上挪开。这区区十几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个夜壶和一张折叠桌。桌旁的角落里堆放着一叠玻璃幻灯片和许多空中拍摄的照片,地上散落着一些图钉、钢笔、墨水瓶和五颜六色地线头,居住性也许还比不上德国远洋潜艇的艇长室,但这里却是大英帝国首相长期居住的地方。是惨淡还是坚毅,历史自会有历史的论断。
在这个被分隔成150个房间的大型掩体指挥所里,丘吉尔地生活环境还属于顶级的,其他在掩体里做日常工作的人,如打字员、清洁工,通常都和军官们挤在一起,有时一个房间竟住了3人。长久不接受日光照射会使人体内的维他命d严重缺乏。这些“岤居人”只能靠掩体中的太阳灯享受一下“日光浴”,而最令人无法忍受地是,整个地下掩体里都没有下水道!
用来举行重要会议地房间就在距离丘吉尔办公室几步之外的地方,那里平时是军官们休息地场所,碰到重要会议室则会临时改成会议室。这样的条件自然不能和白金汉宫里的豪华宴会厅相提并论,而且一旦与会人员超过12人,剩下的就得站在一边“旁听”了,因为这有限的空间实在无法容纳更多的椅子!
在稍稍整理装束之后,丘吉尔从烟灰缸上拿起早已熄灭的雪茄。和往常一样柱着他的拐杖以中等步速向着目的地走去。一进入会议室。里面呛鼻的烟味令他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而他的战时内阁成员和军队联合司令部的高级将领们表情更是如同这天气一样糟糕!
德国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的消息还未在民众之间广泛传播开来。出于作战的需要,参加攻击的海空军官兵也接到了暂时的封口令。不过这终究不是长久之策,英国官员们很清楚自己的对手是如何擅长利用宣传工具来打压对方士气,一旦德国舰队成功横穿英吉利海峡的消息摆在英国民众面前,这无异于一颗威力惊人的重磅炸弹,不但皇家海军几百年来积累的威望与荣誉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好不容易在过去那个冬天平稳下来的局势也有再次出现动荡的可能!
“353年前,英国面临的形势比今天可怕十倍!当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先进且强大,英国舰队在它们面前简直就像是一堆玩具!”
丘吉尔一边语重心长的说着一边沉稳的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他用凌厉的目光扫过前排落座的内阁要员和军队将领,这些见惯了世面的人物显然不会为这点声色所动,但气势上的低落却是不辨的事实。
“353年前,我们可以打败不可一世的西班牙人,奠定大英帝国的海上优势!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凭借更加强大和现代化的舰队打败德国人?”
丘吉尔在最后一句话上特意加重了语气,只是相同的办法用得多了,效果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在场人员中似乎只有几个血气方刚的壮年军官表情起了细微的变化,其他人依然那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在过去十几个小时里,英国空军竭尽全力的攻击遭致的损失已经超过了自去年十月德军大规模空袭结束以来整整四个月损失飞机数的总和,空军上将休凯斯沃尔道丁确实无话可说;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托维如今正坐镇他的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代表海军出席会议的换成了有着王室血统的路易斯蒙巴顿----由于自身表现出色以及和英国高层关系密切,这位年仅41岁的海军少将已经在联合司令部中扮演起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德国舰队能够如此从容的进入海峡,皇家海军的责任不由推卸,只是因为本土舰队的防御部署,短时间内调集大批舰艇围堵德国舰队完全没有可能;陆军方面由于没有参与这次针对德国舰队的行动,亚历山大和其他将领只是列席旁听,但事情的发展实在让他们找不到一点儿乐观的理由。
落座之后,丘吉尔依然叼着他的雪茄以端正的姿态示人,他语气深沉的说道:“经过一再核实,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那支德国舰队的组成,它包括装备8门15英寸大炮的俾斯麦号、重创我军声望号和纳尔逊号的沙恩霍斯特号、三万吨的重型航母齐柏林号以及一艘新近建成服役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过去的14个小时里,它们沿着英吉利海峡靠近法国一侧全速前进,避开了我们前后9次攻击,再有几个小时它们就能安全抵达布雷斯特了!诸位,布雷斯特的地理位置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了,那里已经成为德国潜艇的补给和维修基地,一艘u艇从布雷斯特出发进入大西洋比从德国本土近了足足七百公里!大量油料和食物淡水的节省让这些海底恶魔能够更加长久的在我们的航线附近活动。一旦德国舰队也将布雷斯特作为前进基地,我们在大西洋上的航线将遭遇一个噩梦般的局面!不论是从北美、大洋洲抑或是非洲、亚洲而来的英国船队都将受到致命的威胁,没有哪支护航船队可以同这些德国战舰抗衡!没有!”
众人依然沉默,狭小的会议室里长久回荡着丘吉尔激愤的声音,突然听得砰一声,这位英国首相用他的手杖种种敲了一下桌子。
“我们必须阻止它们进入大西洋,不惜任何代价!”
莱茵之歌
第012章 - ~神之暗语(1)~
航行在圣马洛湾的三个小时里,除了最初不幸被伪德国侦察机偷袭得手、稍后遭一艘英国潜艇威胁之外,张海诺和舰队官兵还算享受了一段较为愉快的航程。在这片相对远离英国本土海湾,德国空军的战斗机群占据着绝对优势,而海面上的风浪也要比外面平静许多,同时舰队还得到了来自圣马洛港的支援---7艘s级鱼雷艇和4艘从法国人手中缴获的炮舰在德国驱逐舰z4“理查德贝因茨”号的带领下加入护航队列,从勒阿弗尔启航并追随舰队至此的第5鱼雷艇支队则因为油料即将耗尽而离队前往圣马洛港休整。
呼呼的海风没有捎来英国人的秘密,张海诺却多少可以揣测到老对手此时的心境。他知道丘吉尔是那种能够承受住巨大乃至力挽狂澜的伟大统帅,历史给予他的评价绝非幸运和偶然,在英国首相这个位置上,他更像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斗士,带着他的军队和人民不断同命运抗争。
“雷蒙,你觉得英国人下一次攻击会在什么时候?”
早年曾在齐柏林飞艇上担任艇长职务的舒伯特看起来是那种不畏惧寒冷的人,在这冬末时节冷风呼啸的大海上,他俨然一身阅兵式的将官,只是在最外面套了一件长款海军呢子风衣,而高高的个子配着白色的短围巾确实彰显中年军官成熟挺拔地气质。
“今晚!布雷斯特!”舒伯特以一种肯定度颇高的口吻说到。仿佛他此时已经洞悉了英军联合司令部地既定策略似的。
张海诺目光平和的看着自己的老友,长年的海上生活在那张原本帅气的脸庞上留下了阳光与风霜的印迹。一同成长的还有他的知识阅历与智慧。熟悉海空战术的人不会不知道,从空中攻击一支停泊中地舰队要比其高速航行时更容易取得成效----即便这支舰队停泊在守备森严的港湾之内,塔兰托之战就是近在眼前的经典战例!
对于布雷斯特,张海诺有着太多太多的了解,不仅因为在法国陷落后亲临该港参与新防御体系的设计工作,以及在不列颠之战临近尾声之时率舰队破交成功然后入驻法国港口,与之相关的历史印象也不少----最大的潜艇基地和前进站、“格奈森瑙”号屡遭空袭,而这其中以俾斯麦号战沉于布雷斯特以西200多海里处最为深刻。就在莱茵演习发起之前,张海诺还特意飞赴布雷斯特视察,就该港目前海空和地面警戒防御情况而言。他已经很难提出更高的要求,唯一的不利之处便是距离英国本土最近处仅有130海里,甚至处于英国鱼雷艇的活动范围之内。正因如此,位于比斯开湾腹地地圣纳泽尔才会成为这次莱茵演习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为英国空军设下的最后一个陷阱,对于英国海军而言真正的重头戏则还在后面!”张海诺的口气如同在叙述一件必定会发生的事情一样,尽管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且不管英国人的计划究竟怎样,对于大胆横穿英吉利海峡的德国舰队而言,这个夜晚注定是意义重大地。夜幕刚刚降临,张海诺就带着非轮值军官提前在舰上高级餐厅用了一顿营养加量的丰盛晚餐,然后巡视了舰上的雷达室、枪炮指挥室等重要部门。接着便回到舱室洗了一个舒服而提神的热水澡。再之后,裹上厚厚的军大衣,让副官泡上一壶热咖啡,张海诺带着打一场持久战的坚定信心重新回到舰桥。
尽管坚守了差不多一整天时间,舰长霍夫曼却不怎么乐意在这种关键时候回到自己的舰长室去独自睡大觉。在与张海诺的简短交流中,他表示自己将在进餐之后仔细巡视舰上地各个舱室,尤其是在下午遭鱼雷攻击时受到一定影响的轮机舱和c炮塔弹药传输系统----虽然水线装甲和防雷隔舱合力抵挡住了这枚英国鱼雷的攻击,但剧烈的震荡还是难免会对舰内舱室和设备造成了一些影响----如果不想对今后的行动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地话。除了让随舰工程师对这些设备进行相应地检修和排查之外,人们还必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留意这一点。
驶过潘波勒角之后,德国舰队再度改变航向,航线依然贴近法国的海岸线。黑沉沉地夜幕下,没有任何夜视设备的战斗机根本无法执行正常的巡逻和战斗任务,德国空军派来的梅塞施密特109e战机如数返航,“格拉夫齐柏林”号下午一度从升上飞行甲板的舰载战斗机也重新降回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