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第 107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逼退他们:除了“俾斯麦”号真正配得上强大二字,不论沙恩霍斯特级还是德意志级还都算不得标准的主力战斗舰,“格拉夫齐柏林”号虽然很有特色,但在双方战机活动范围之内,区区三四十架舰载机似乎难成决定性力量!

    霍夫曼的目光重新回到了航海图上,眼神里已经带上了一种隐隐的忧虑。

    清晨的空气似乎格外利于思考,张海诺的脑细胞正进行着高速运算:“一旦战斗拖延几个小时,从直布罗陀赶来的那支舰队便有机会切断我们返回布雷斯特的航路。或是干脆直接杀入战场!”

    粗略的估计之后,霍夫曼赞同道:“完全有这种可能!”

    “如果这就是他地全盘计划,我必须承认我们遇到了一个厉害的对手!”张海诺背着手在靠近航海台的地方走了几步,“但还不足以和最出色的战术家相媲美!”

    霍夫曼有些疑惑,“谁是最出色的战术家?”

    “我!”张海诺信心饱满地说到。

    大多数人。包括那些海军专家和职业军人。都认为建造于一战时期地复仇级战列舰最多只能跑出节的航速,而且以它们过时地设计和落后的性能。充其量也就是担负诸如护航一类的辅助任务,但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两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的前身均为复仇级战列舰,只是在建造到一半时因为海军策略的变化而改建为另一种追求高速和重炮的主力舰----就性能和作战效能而言,声望级既有先天缺陷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固然在与装甲厚重的沙恩霍斯特级交战时处于下风,可不要忘了在追剿德意志级装甲舰的行动中它们总是扮演着核心角色!

    在拆去多余的舰首鱼雷发射管之后,舰体流畅度的增加可以使复仇级航速凭空增加了节,而在花费了9个月时间用6台海军3缸锅炉替代原来的18台亚洛锅炉之后,该级第5艘“皇家橡树”号的动力系统提升了百分之五十,这使得在不改变主炮和装甲的情况下,它在保持良好状态时足以配合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行动----英国海军严密的反谍报措施和德国情报部门重心的转移均使得这艘战列舰成为极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武器”!

    视线颇佳的舰桥露台上,看着一艘艘英国主力舰在海面上乘风破浪,约翰托维不禁想起了鼎鼎大名的杰里科爵士,25年前正是这位谨慎的将领率领强大的英国舰队奔赴战场,并通过日德兰海战一举奠定那场战争的海上主旋律:德国人虽然凭借出色的舰艇性能和超乎常人的胆识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没能打破英国人的牢笼,这最终导致德国陷入极端的物资短缺进而引发动荡!

    “天亮了,尊敬的海军上将阁下,您的第一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现在就看德国人是选择机会还是命运了!”

    托维转头看着相貌英俊且有着一脸贵族气质的蒙巴顿,言语却仍有相当浓厚的深沉意味:“如果德国人选择命运,这何尝不是让我们也一道接受命运的挑战呢?”

    45岁的年龄还不到一位指挥官的黄金年龄,但蒙巴顿举手投足之间却早有大将之风,他心平气和的说道:“任何一场战斗都有命运的成份存在,但幸运的天平却从来都不是均等的----它总是偏向于实力更强且有准备的一方!现在我所看到的,是一支不论主力舰还是轻型舰艇都处于优势的英国舰队!一旦战斗开始,我将返回我的指挥舰坚持战斗,我始终相信多重压力能够更快的压垮敌人,哪怕他有着神一般的称号!”

    “我相信神是不会帮助邪恶贪婪而且残暴一方的!”

    托维显然对纳粹德国的国体与政策没有任何的好感,尽管这个国家一年之前刚刚横扫了看似强大的法国,并把英国最精锐的远征军赶下大海。

    “在我入睡之前,我突然觉得德国人要是识趣的选择机会---也就是乖乖撤退的话,对我们或许更加有利!比斯开湾虽然开阔,却依然可以成为禁锢德国海军的囚笼。在斯卡帕湾的自沉行动壮烈无比,实质上对我们却没有太大的损失!”蒙巴顿说到。

    托维幽幽的眺望远海,很难说他此时的心态究竟是深沉还是忐忑,“战斗终究会分出胜负!”他有些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

    “雷达在舰队正前方发现机群,30海里!”

    当耳边传来雷达军官的声音时,托维仿佛从梦中惊醒般整个人霍地一震,过了好几秒才用双手拿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而蒙巴顿已经先他一步作出这个动作了!

    “可惜还看不到什么……”蒙巴顿小声嘀咕着,但仅仅过了一会儿,旁边的托维就说道:

    “真正的战斗开始了!”

    在蒙巴顿的视线中,天边仅有橘红色的朝霞,在云朵的映衬下,比灰尘大不了多少的小黑点几乎很难用肉眼来辨认,但不等他反应过来,托维便飞快的回到舰桥内部的指挥室。

    “拉警报,全体准备战斗,雷达密切观察海面上的情况,!”

    刚刚温吞的托维不见踪影,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又是平日里那个治军严谨的海军上将,见此情景,蒙巴顿眼中露出一丝赞许的神色。

    局势的发展很快证明托维接连几道命令下达的秩序是正确的,在伊丽莎白女王号的大功率雷达进一步确认了来袭机群的规模之时,雷达军官们不由得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倒吸一口冷气,防空哨位上的报告也不断将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就在战斗即将在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下发生之时,另一群黑点自北而来,数量虽然不比先前那些冲着舰队而来的多,却更加齐整和简洁!

    “舰队前方发现舰只,17海里!”雷达军官再一次用突然的声音刺激人们的心脏,但这一次他们的舰队司令官约翰托维上将却异常的平静。

    “来了!”他淡淡的说道。

    “我这就回我的指挥舰去!”蒙巴顿的话语更像是告知而不是请示,包括托维在内的人们都在沉默的同时以敬佩的目光相送,要知道那艘驱逐舰并不像伊丽莎白女王号一样拥有坚厚的装甲保护,随便一枚炸弹便有可能将其击沉,但在调回本土舰队之前,这位拥有王室血统的海军将领就一直指挥着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驱逐舰分队并且屡立战功!

    莱茵之歌

    第031章 - ~时代最强音(4)~

    “明白!穿甲弹一发!”

    用力将小喇叭状的听筒挂回嵌于舱壁那简陋但结实耐用的话机上之后,穿着一套略显朴旧的深蓝色水兵服、蓄着大络腮胡子的海军士官卷着自己的小舌头冲衣装颜色和样式大致相同的伙伴们喊道:

    “穿甲弹一发,装填!”

    这里是德国造船业世纪巨献----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四大炮塔之一的安东炮塔下部十米深处的主弹药库,在这终年不见阳光、空气中弥漫着奇怪味道的地方,厚重的钢壁将各种弹头与药包分隔开来,用来连接各个储藏间的是类似于电车铁轨的固定线路以及铁路车站常见的平板小推车。填的命令一经下达,水兵们便在士官的指挥下将指定的弹头和发射药包搬上推车,接着通过人工将它们运到炮塔正下方的扬弹机位置,再小心而吃力的把这些弹药一一搬上弹链。一阵链条摩擦的刺耳声之后,这些致命的武备便被提升到正面装甲厚达360毫米的炮塔内,再由上面的炮手们将它们依次填入炮膛!

    “仰角30度,方位272!”

    在射击指挥官作出指引之后,四座巨大的炮塔纷纷开始转动,粗长而冰冷的炮管也随之调整,黑漆漆的炮口不断上升,最后,全部8门主炮一致以最大仰角指向左舷----以战舰北偏西1度的航向,炮击的目标几乎处于正西方向!

    高高在上的舰桥里,军官们基本人手一副望远镜在密切关注着左舷远海,但这时候视线中似乎只有不计其数的飞机在激烈的缠斗。

    “目标距离31000,方位272!”参谋官报来最新地测量数据,那几乎超出了人类对海上物体的正常视距。即便是大型光学测距仪也很难精确捕捉到目标,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传统的海战模式渐渐发生了变化,在雷达指引下,人们已经可以攻击那些肉眼还看不到的物体----火炮和弹道技术早已为新型作战模式做好的铺垫!

    本着先下手为强的理念,张海诺果决地命令道:“开火!”

    数秒之后,一声轰隆响彻海际,它像是春天里的惊雷提醒万物复苏。又像是一把无形的重锤敲打着人们的心灵,尽管建造于25年前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就已经开启了15英寸重炮的时代,而更大口径地火炮也已逐步从图纸走向实际,但8门380毫米舰炮齐鸣的气势仍然令闻者无不铭记终生!

    一轮齐射之后,舰桥上的军官们更加全神贯注于远处的海面,不论是前膛炮、后膛炮还是蒸汽机时代。先敌一步打中对方都是海战胜负的重要因素。虽然历史的长河中不乏扭转局势、反败为胜者,但在实力相近的情况下,战术和战场调整依然是指挥官们极其看重地----甚至连初级地海军学校学员也能从他们的教科书上找到相关的教案!

    在正常情况下,德国海军的sk-c/34型47倍口径15英寸双联装主炮的炮口初速为820米每秒,这意味着一枚800公斤的穿甲弹出膛之后将以倍于音速的速度飞向目标,30公里之外的英国舰队自然不会在这些炮弹落下之前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但炮弹在高速飞行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发出地声音却要先炮弹一步抵达。而大多数老水兵对于这种介于汽笛和哨子之间的特殊声音都十分敏感。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只听声音就能大致判断出炮弹的口径!

    “隐蔽!”

    在英国最强大的战舰之一---满载排水量达到万吨地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上,为了抵御来袭地德国轰炸机,数以百计的官兵们奋战在前后甲板和两舷数十处高炮战位上,他们大都头戴钢盔、身穿救生衣,但这样看似齐整地装备并不足以抵御来自近处的弹片袭击,当那种来自空中怪叫声响起之时,一些军官和老水兵即刻招呼其他人注意隐蔽,但炮弹从逼近到落下毕竟是弹指之间的事情,在更多人来得及作出反应之前。一枚枚炮弹如流星般落下,在原本波澜不惊的海面上激起一根根不逊于参天大树的水柱,而一旦那些落水的弹炮在引信作用下发生爆炸,大片的海面便瞬时陷入沸腾之中!

    纳尔逊式的勇敢并不是证明勇气的唯一途径,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军官们纷纷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外部舰桥转入厚度虽不一致但至少对弹片有相当防御能力的舱室内。而德国从近乎射程极限上打来的炮弹显然没有发生那种几率近乎为零的“一击即中”,尽管炮弹基本落在了舰队周围。却没有哪怕一发靠近到某艘战舰50米之内,不过即便如此,那些德制穿甲弹在爆炸后产生的弹片仍能对远处缺乏防护的炮手构成杀伤!一时间,“胡德”号左舷前部、“伊丽莎白女王”号左舷后部以及“马来亚”号的后甲板纷纷传来人员损伤的报告。同样重要的一点,是整个英国舰队都在同一时间得到了强大敌人已经迫近的讯号,英国水兵从来不缺乏勇敢精神,但经过德国宣传机器别有用心的大肆渲染,“俾斯麦”号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了难以战胜的超级巨舰!

    胡德号以及伊丽莎白女王级所装备的均为42倍径的15英寸舰炮,射程和射速上虽然不及德国海军同等口径的舰炮,但仍能将炮弹打到30公里之外的地方并使之仍保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其实在装备有大功率雷达的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指引下,最新的射击数据在德国人的第一轮炮击开始时就已经传达到各舰的主炮战位上,而这艘老牌旗舰同时也是英国皇家海军精神象征率先发出震天怒吼,紧接着,“胡德”号、“马来亚”号以及殿后的“皇家橡树”号也争先恐后的开火了,只是由于此时舰队仍首朝西面的关系,这四艘战舰均仅能以舰首火炮还击,大约过了20秒,又一阵极其连贯的隆隆炮声响起,原来是10门主炮有6门安装在前部的新锐战舰“乔治五世”号“姗姗来迟”---4个月的训练磨合似乎还远远不足以让它的军官和舰员们达到理想的默契度,仅从主炮射击一点上就能看出一二,而这艘战列舰的356毫米舰炮虽然比这里的其他主力舰小了整整一英寸,但45倍径的mkvii型舰炮却拥有不逊于它们的射程,且在理论射速上也更为出色!

    这时的战场,就像是高级别的拳台一样,两个反应敏捷的拳手一开始便以快速出拳来试探和寻找攻击的机会,英国舰队这边刚刚完成一轮射击,那种不详的汽笛声便再度传来,只是不论声音的特质还是坠落物入海的声势都与前者有很大的区别。在这个时候,英国指挥官们不禁要感叹前辈们作出的“贡献”----他们虽然毁掉了整整一代德国人苦心经营的公海舰队,现在却不得不面对平均舰龄远比自己新的德国舰队,这样的海上对决便犹如一个身躯庞大但已老迈的人和一个身材精瘦的后辈之间的拳脚之争!

    尽管只过了不到一分钟,又一波强力炮弹的坠落让整个英国舰队重新陷入震撼与忐忑之中,但英国舰队司令约翰托维上将还是准确的捕捉到了一个细节:理论上拥有36公里最大射程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并没有参加这场重要对决,而这级战舰装备的倍径11英寸舰炮和沙恩霍斯特级的主炮一样拥有极远的射程和极高的射速,只不过后者的防护盾更加坚厚,且每艘装备9门而不是6门这种舰炮!

    “德国人只来了一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按和一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德军第二波次的380毫米炮弹群所激起的水柱还未完全散去,托维情不自禁的默默对自己嘀咕起来,难道德国人不知道自己已经调整部署并且集结了5艘强大的战列舰?还是德国指挥官狂妄到觉得自己可以凭借俾斯麦号加上一群轰炸机击败整个英国舰队?

    想到这里,托维抬起头看着正在激烈进行中的空战,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方占据特别明显的优势,混乱的战局和昨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德国人的真正目的又在哪里呢?

    再度响起的炮声和脚下轻微的震动把托维从繁杂的思维拖回到现实来,5艘战列舰发起了又一轮还击,不过由于仍旧出于舰首朝向对方的态势,加上射速上有所不及,此时整个英国舰队在一定时间内发射的炮弹并不比德国舰队的多多少,突然找到这个关键点之后,托维迫不及待的下令道:舰队右转30度,各舰以全部火力攻击敌舰队!

    莱茵之歌

    第032章 - ~时代最强音(5)~

    巨舰、大炮、运动中的远距离轰击,这样的场面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日德兰海战甚至更早一些的对马海战中,蒸汽机时代海战的传统要素在这里应有尽有,它们足以令任何一个怀念旧时代海军的遗老热血沸腾。

    在另一方面,不论是超出海上视距极限的炮击距离还是天空中呼啸往来的机群,都是一个崭新时代的点睛之笔,战列舰的重磅炮弹固然可怕,但自从进入2世纪以来,葬身航空炸弹和鱼雷的舰艇数量正迅速超越那些被舰炮直接击沉以及被水雷炸沉者,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一数字就会超过此前几百年战沉船只的数量之和!

    作为衔接两个海军时代的象征之一,英国本土舰队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正接受它服役2年来的又一挑战。在那场举世闻名的日德兰大战中,它虽然没能直接击沉德国舰艇,亦没有受到猛烈的攻击,但却是英国海军保持战略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重生的德国海军有了更加强大的战列舰,而新生力量尚未成为皇家海军精神和战斗力支柱的时候,颇显老迈的女王再一次站在了战场最前沿!

    在本土舰队旗舰的装甲指挥室里,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毫无疑问的都集中到了那些不断被炮弹激起的高大水柱上----不论近处还是远处时,每一轮齐射以及每一发炮弹都牵扯着人们地心。没有任何一方有绝对把握干掉对方。也没有哪艘战舰认定自己能够承受对方地攻击,第一发击中目标的炮弹就很有可能成为这场战斗的关键!

    此时此地,仍有一部分人因为职责关系而密切关注其他地方,例如这支舰队的头顶与海底。德国人地作战飞机蜂拥而至,皇家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正经历一场激烈程度优胜不列颠空战的挑战,而无法预测的海面之下随处都可能暗藏着杀机!

    当几架深灰色涂装的双发飞机忽然疾速下降并有逼近舰队的迹象时,站在舰桥一侧的海军中校高声喊道:

    “注意右舷!有敌机!”

    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进行现代化大改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除了因为原始设计而难以进行更改的部分之外----例如舰体主架构、主装甲带和主传动系统,其余皆是以现代海战为要求进行改装的,更加先进地通讯设备、雷达、中小口径火炮以及锅炉都使这艘战列舰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防空方面,足足32门2磅(毫米口径)乒乓炮、30门美制oerlikon高射炮以及16座联装lewis机枪塔为这艘战列舰提供了充足地中-近程防空火力,加上原有的20门113毫米单装高平两用炮,单舰防空系统相对完善且具备不俗的对空抵御能力。

    不过再好的设备也要人来操纵。由于增加了武器设备的关系。“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满编舰员也从950人增加到115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奋战在甲板之上装甲薄弱或是纯粹露天的高射炮战位上。在指挥塔发出警示命令之前,舰上很多训练有素的军官和水兵们就已经注意到即将来袭的德国轰炸机。根据它们地机身线条,人们不难判断出那是一队德国he-111型战术轰炸机,而这种具备高航速的飞机在这场战争初期大出风头,在波兰、法国甚至是不列颠之战中都很好的执行了对纵深目标实施大规模持续轰炸的任务!

    人们通常关注的都是德国空军装备地作战机型,实际上不止是空军,德国海军到1941年初也装备有6个中队地he-111,它们与另外4个中队的ju-88组成海军第3混合轰炸大队。为了更好地实施对海攻击任务。这些轰炸机通常在出厂前就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而海军装备的he-111则被单独命名为he-111h海军型。正常状况下这些远程作战飞机可以在整个北海执行侦察和攻击任务,它们最多能够搭载2吨航空炸弹或是两枚单重930公斤的ltf5b型鱼雷。截至“莱茵演习”计划发起之前,德国海军的he-111总共击沉击伤了4余艘英国舰船,其中绝大部分战绩是在北海和挪威海域取得的!

    英国空军固然在不列颠空战中击落了成打成打的德国轰炸机并令德国元首狂暴不已。但这绝不意味着德军航空力量就缺乏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自从德军占领法国西海岸以来。德国空军和海军航空部队已经击沉了56艘行驶在大西洋航线上的英国舰艇,数量和吨位都接近于德国潜艇同期战绩的六分之一。

    在真正面对这些危险家伙的时候。英国海军的官兵们一点也不敢大意,4架he-111仍在远处转向,位于“伊丽莎白女王”号右舷的近50门大大小小的防空火炮先后开火了,头戴英军特有的扁平钢盔、身穿黄绿色救生衣的英军炮手们争先恐后的将炮弹或子弹填入炮匣,在声势浩大的反击中,这些人咬牙启齿的恨不得在安全距离上就将那些德国飞机如数击落,但这个时代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艘战舰强大到那种程度,更多的时候战舰凭空耗费大量的弹药却收获寥寥。这一次,英国人的运气并不好,他们积极的努力只是让一架he-111在几千米之外负伤并试图调头撤退----但它最终未能安全撤走,一架英国海飓风很快赶上来给了它一个彻底的了解。

    与此同时。另外3架机腹距离海面最多20米地h-111在完成机动转向后正正朝英国舰队飞来。没有过多地花哨动作或是左摇右摆的闪躲,它们勇敢的飞来并在2000米之外接二连三的投下鱼雷,这些航空鱼雷入水时激起地水花远没有炮弹落下时的大,但却足以在一瞬间让数百颗心同时悬起!

    “全速左转。枪炮向鱼雷射击!”

    现在,舰桥里已经没有几个人再去关心炮击与被炮击的结果了----挨上敌舰一炮通常并不致命,但从水线之下发起攻击的鱼雷威胁显然要大得多!在鱼雷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英国人曾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但现在他们几乎成了最惧怕这种武器的国家,这不得不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讽刺!

    仅仅因为几枚小小的鱼雷,庞大的英国舰队不得不别扭地作出规避,以致其战术动作和眼前地炮战背道而驰,而整支舰队航速上的诧异使得5艘主力战舰很快分成明显的两组:航速最快的“胡德”号与“乔治五世”号带领三艘轻型战舰突前并继续集中火力于舰队左侧,航速偏慢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马来亚”号和“皇家橡树”号不得不全速机动以规避来袭鱼雷。直到危机消除之前。它们多数时候仅能以舰首或者舰尾火力轰击远处之敌,给德国舰队造成的压力自然减弱了不少!

    锵锵避过鱼雷之后,约翰托维来不及抹一把汗便发现了新的危机,作为一名老海军,他深知舰队炮战保持队列完整的重要性,因而迅速以舰队指挥官的身份发出指令:

    “传我命令,让胡德号和乔治五世号等待旗舰一道行动!”

    命令随即下达下去了,但能够得到正确执行还要看对方指挥官地理解以及自主性,某些超自信或是特别性格化的舰长就喜欢作出一些令上级牙痒的事情来。

    “目标距离我们30000码。胡德号距离我们8500码!”

    当负责测距的参谋官报来这些数字时,托维顿时意识到胡德号和乔治五世号已经提前进入到德国舰队的有效射程之内。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地希佩尔舰队就是在21500码左右也就是大约17000米地距离上拉开进攻号角,并凭借精准的炮火和高效地穿甲弹引信很快击沉了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

    “让胡德号及乔治五世号保持和敌舰队的距离!”情急之下,托维的声音也失去了往常的沉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负责观测的军官再次报告说:

    “德国舰队正在施放烟雾,好像准备撤离战场!”

    托维举起高倍望远镜一看。远处的海面上果然出现了阵阵灰色的人造烟雾,看样子德国人是有意利用这些掩护把自己和对手隔开。在正常情况下,败退一方会利用烟雾进行掩护,然而到目前为止双方的炮击仅进行了不到10轮,英国舰队这边还没有舰艇被炮弹直接击中,而且也没有人看到俾斯麦号或者它的僚舰中弹。多年的作战经验立即让这位英国海军上将警觉起来。

    “给光荣号发报,让他们的舰载机即刻搞清楚德国舰队动向!”

    和德国人一样,英国军队的最高指挥部----英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对这次行动不仅重视而且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只不过一次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并不足以让隔阂很深的两个军种在每个细节上都抛开成见、密切合作,一如德国海军只能通过综合指挥部或者是最高统帅部来提请空军支援,英国海军想要得到空中支援最快捷的方式也是找他们的舰载机部队帮忙。

    因为在上一场战争中从俄国人那里得到德军联络密码本进而接连破译德军密电的关系,英军也格外关注自己的通讯保密情况,唯恐自己在这上面也吃哑巴亏,不过到了战场上,双方指挥官恐怕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密电很快经由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无线电部门发出,眨眼之间就传到了位于数十海里之外的光荣号航空母舰上----在一天之前德国潜艇袭击光辉号时,这艘航母就在几百米之外,但更小的体积让它幸运的躲过了一劫,而实际上这级航母在经过最后一次改装后能够搭载多达48架舰载机,还多过光辉级的35架,只是装甲方面就难以望其项背了!

    阵阵由化学剂产生的烟雾背后,略显单薄的德国舰队却没有像一些英国指挥官猜测的那样撤离战场,相反,战列舰中的佼佼者与重巡洋舰中的翘楚正紧贴烟雾边缘行驶----就张海诺所掌握的情报,眼下英国雷达还远无法达到以米计量的精确度,而且强大的胡德号仅装备了对空雷达,新式战列舰乔治五世号据说也存在相同的状况,这些都是他大胆作出如此战术布置的关键因素!

    盯着手表数过4分钟之后,张海诺从雷达军官那里得到了最新的方位数据,他的目标已经逼近到接近万米的距离。为此,俾斯麦号前后甲板上的主炮已经将仰角降低到了近乎水平的程度。

    “下令各舰加足马力,务必严格遵照旗舰号令行动!”

    蒙蒙灰雾渐渐遮掩了大片海面,就在英国舰队还在一面揣测一面前景的时候,一大一小两艘战舰突然从雾中冲出,紧接着是另外3艘体积更小的驱逐舰。

    “俾斯麦号!”

    在胡德号和乔治五世号的舰桥上,许多人都是当场脱口而出德国战列舰的大名,不仅因为它是整个德国海军的骄傲和英国海军的头号目标,更因为英军官兵们还从未在这样近的距离看到过它!望远镜里,军官们甚至可以清楚看到它舰首四门重炮那黑洞洞的炮口,突然间那里火光一闪,一团团橘红色的火焰占据了偌大的空间,紧接着又黑又浓的烟尘从炮管中喷涌而出,弥漫在那艘庞大战列舰的最前部。在如此接近的距离上,英军官兵们甚至直接听到了那种尖锐的汽笛声……

    莱茵之歌

    第039章 - ~暗色晨曦~

    夜深了,夜静了。

    夜浅了,夜去了。

    当天边的朦胧散去,东方海天之际泛起鱼肚白时,一个喧闹而混沌的夜晚终于宣告结束。

    奇袭,又是奇袭!

    素来将绅士风度视为生命的英国人,在战场上却从不吝啬阴狠招数,米尔斯克比尔之役令惨败后的法国人如棍棒下的落水狗般不堪,而塔兰托一战便让“罗马帝国”复兴海军的梦想跌落深渊,绅士的英国人突然成了一流的刺客----出手“快、准、狠”。这一次,约翰牛的匕首又向了自己的老对手、欧洲海权的挑战者,德国海军。

    圣纳泽尔港,法国人的地盘,英德将士的角斗场。

    随着交战一方主动撤离,这座面朝大西洋的天然良港又重新归于平静,那一缕缕好似炊烟的白色烟柱来自于燃烧的破败建筑,在时轻时重的嗡鸣声中,三两成群的德国战斗机一遍遍的港口上空盘旋。

    此时此刻,庞大的、闻名于世的诺曼底船坞,犹如巨人的澡盆般坐落在显眼的位置,一艘舰身涂着灰白迷彩的巍峨战船静躺其中,默默等待着新一轮朝阳的洗礼。

    “快,动作快一点!”

    平静的空气中暗藏躁动,响亮的声音里隐喻着如冬日海风般的冷峻。在两层楼高的露天高射炮位上,几位年纪大都在四十左右的海军校官不断发号施令,在他们的注视下,好些穿深蓝色军服的水兵们在布鲁诺(b)炮塔与烟囱之间的舰舷位置上忙碌着。他们三两人一组将卷成长筒状绑好地帆布搬上甲板,看着甲板上那成捆的帆布,人们未免有种回到风帆时代的错觉。但再大的帆恐怕也难以拉动这重达数万吨地超级战船。

    “一边系在二层甲板的栏杆上,一边系在船坞上!”

    一位身材峻拔的海军少校,伸出自己笔直地右手指向对面。在这顶传统的短沿军帽下面,眉清目秀的脸孔不乏深沉与沧桑。其矫健的身形也颇为令人羡慕。旁边站着一位军阶相同地校官,他左手随意的插在裤袋里,右手扶着身前地栏杆。神情淡然的拨弄着脚边一块核桃大小的水泥块----这时在“俾斯麦”号的甲板上随处可见这种爆炸产生的东西,大的堪比拳头,小地与砂砾无异。这些小件物体落下时虽然砸伤了一些不走运的家伙,可其他人似乎并不急于“复仇”。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张张帆布很快被打开。这些通常只在海上阅兵或者完全解除战备的情况下挂来遮阳的物件,现在却有些“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这战争的第一线。

    “敬礼!”

    嘹亮地口号声从战舰另一舷传来,顿时吸引了许多人地目光。最后的枪战早在一个多小时前就已结束,战舰也从完全封闭地战斗状态下恢复过来,长长的踏板重新将船坞和舰舷连接起来。在背负毛瑟步枪的海军水兵的护卫下,一行气质不凡的高级军官沿着那白色的踏板依次登舰。初来乍到的新手或许不识。但长期在德国海军服役的老鸟们一看便知这些人的身份,近一些的人旋即停下手里的活儿立正致礼,远一些的缓缓靠拢了过来---出于仰慕也好,好奇也好,近距离一睹高位者的尊荣、聆听英雄人物的声音是大多数平凡人所期待的。

    不过经历了之前那一晚之后,人们心中关于不败神话的信念似乎已经出现了动摇。当第一艘英国军舰出现在这看似戒备森严的港湾中时,人们的惊讶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而随着整个船坞在巨大的爆炸中颤抖。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忧虑,前景一时间竟变得那样的模糊。仿佛突然陷入重重迷雾之中。

    很快的,刚才还在高层甲板上指挥全局的军官们统统出现在舰舷位置,衣着齐整的站在水兵前头,带着自己的下属们列队迎接舰队司令及其幕僚们归来---危机关头置身于更加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和舰员们共同进退,理性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那些不明内情以及感性至上的人来说,这明哲保身的行为终究令人感到失望。

    清晨来自大西洋的海风中仍然带着凉意,穿着德国海军制式长风衣的张海诺放缓了步伐,但他的表情和他的内心一样冷峻,面对舰员们投来的饱含各种情感的目光,他只是以深沉的目光作为回应,在二层舰桥上稍稍驻足之后,他最终穿过舰舷走进舰桥,径直奔舰上的作战指挥室去了。

    高级军官们统统消失在视线中之后,舰员们自然解除了立正姿态并交头接耳起来,这时刚才那几名校官开始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