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第 124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计且拥有钢筋铁骨的船只。并不是完全无惧于风浪的阻力。它们在起伏的海面上颠簸摇晃着。队形也显得愈发的凌乱。

    “看。是德国舰队!快发明码电报。让伦敦知道我们的具体位置!”

    一艘具有典型美国城级驱逐舰外观特征、但桅杆上悬挂着圣乔治海军旗的驱逐舰上。身穿大雨披、刚刚还在用望远镜观察海面的上尉军官。几乎是呐喊着向舰上通讯人员下达命令。他的惊恐。源于海面尽头的那两个黑点。受限于肆虐的风雨。人们还不能通过军用高倍望远镜判断出对方的具体舰型。但呼啸着飞来的炮弹却是最明显的事实——在这浩瀚的大西洋上。除了纳粹德国之外。没有第二个国家的舰艇会向英国船队发动攻击。

    未加密的无线电迅速带着这重要信息传向远方。但这并不能吓跑有备而来的德国人。德国人的炮火精度虽然受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但随着距离的拉近。英国船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开始有船只被击伤了!近的美国海军战舰求援!”驱逐舰上的英官又一次叫来通讯人员。他很清楚。这支已经脱离美国宣布地护航区域的英国船队。是不可能凭借区区两艘驱逐舰、一艘猎潜舰和四艘武装拖船的护航力量。来抵挡那两艘装备精良的德国战舰的!

    四个小时后。当一艘美国巡洋舰抵达交战区域时。两艘德国战舰已经不见踪影。海面上只剩下彼此之间相距甚远地7艘英国货轮和1艘武装拖船。侥幸逃过一劫的船长们正在竭力救援那些落水地英国水兵和船员。之前的激烈战斗中。由两艘大型战舰组成的德国舰队轻而易举的收拾掉船队的护航兵力。顺带将一半的货轮悉数击沉。就在剩下的英国船员已经要放弃挣扎时。两架美军的水上侦察机出现了。德国舰队很快放弃了那些四散逃避地英国货船。如海盗船一般迅速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根据幸存水兵们的指认。那两艘战舰就是德国海军目前最具威力的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

    在大西洋海域。张海诺器重的战舰又有了新的斩获。并进一步给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增加了压力。至于这级被许多人看作是鸡肋的高速战列舰。在这位主力舰队指挥官和战术里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一系列辉煌战果便是不争的事实。

    眼下。身处伊斯坦布尔地张海诺正谋划着另一个“变废为宝”的策略。由于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处于轴心国集团的统治之下。他所率领地军事代表团非常顺利的经由陆路抵达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千年之都。土耳其政府虽然一再宣称将在战争中恪守中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就此断绝和战争任何一方的联系。

    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在凯末尔领导下建立起来地新国家。把民主、由和强大作为最主要地目标。近二十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就。但轰然倒塌地奥斯曼帝国。留下的是那样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时至今日。土耳其仍然属于欧洲二三流的国家。工业薄弱、经济滞后。军事技术也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然而。土耳其人内心是渴望崛起的。他们无时不刻不在期盼着重回奥斯曼帝国的巅峰时期。

    在上一场战争结束之后。英法等过虽然慑于土耳其军队的顽强而没有加以制裁。甚至“大方”的免去了土耳其的战争赔偿。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真心帮助这个处于欧亚大陆连接处的国家。至于恢复过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着两个民族之间的土地之争。

    虽然不是一个政治家。张海诺却看准了这一点。

    在伊斯坦布尔。张海诺一行受到了谨慎的欢迎。经过好一番费心费力的交涉之后。固执土耳其人终于让了步。以张海诺德事代表团得以在距离土耳其首都数十公里的土耳其海军基地里见到了“亚沃士”号。也就是昔日的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

    如今的“戈本”号。已经服役了将近30年时间。期间经历了重要的时代变革。其外观依然雄伟如故。这种设计航速达到节、装备10门11英寸舰炮的战列巡洋舰。在技战术上简直就是上一场战争中的沙恩霍斯特级。不过。随着上一场战争以同盟国的战败而结束。排水量达到万吨的“亚沃士”号在土耳其却长期处于一个尴尬如“鸡肋”的地位:他们的传统劲敌——希腊。依附于英国并得到了这个海军强国的支持。土耳其与希腊之间的海军竞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战舰实力衡量了;数百年来无时不刻不在窥视达达尼尔海峡的俄国。经过国内革命和反干涉战争之后。军事实力与沙俄时期相比只增不减。亦是土耳其惹不起的对手;最让土耳其政府和军方感到头疼的是。维护这样一艘大型舰艇。一个大数字。而且在德意志帝国垮台、造船工业崩溃的情况下。土耳其在二十年代根本无法从德国人那里获得维修“亚沃士”号的相应的零部件。舰体大修不得不交给法国人。两次现代化改装也是由德国曾经的对手进行的。

    土耳其人的烦恼。对于德国人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得到土耳其军方的允许之后。张海诺带来的海军技术人员花费数天时间对这艘战舰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令双方都感到满意:这艘战列巡洋舰整体性能良好。后期更换的法国火控系统与德制11英寸舰炮虽不是原配。倒也可以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威力。经过维修升级的蒸汽轮机。可以保证这艘仍旧使用燃煤锅炉的战舰达到节的最高航速。

    关于“戈本”号的传奇故事。张海诺许久以前就在原本那个世界的各种历史资料中读到。必须承认。德国人造船工艺确实精湛。他们建造的战舰不但性能出色。而且非常的经久耐用——一条111年下水的大型战舰。甚至在50年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性能。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少见。当同期的战舰早已在海底沾满淤泥或是沦为废铁的时候。唯有它。还在坚守着己的使命。

    不过。在张海诺将“戈本”号的问题摆上台案之前。在某些方面缺乏战略眼光的德的独裁者。对于土耳其这个国家并不特别看重。这位波西米亚下士虽然经历了上一场战争。却不觉得那个腐朽的帝国帮了德国多大的忙。看着如今的德国已经在军力和战绩上超越了德皇时代。单独击败俄国似乎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也就更没有必要死乞白赖土耳其人入伙了。

    对于苏德战场的前景。张海诺从未感到过乐观。他也没有奢望土耳其能够参战并在苏联人的肋骨上插上致命一刀。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者、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穆斯塔法凯末尔已经在年前离世。在这之后。土耳其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强势的领导者。直到20世纪末。他们仍然停留在以希腊为最大假想敌的程度上——欧洲二流的帽子。再也没有摘掉过。

    张海诺如今想要的。就是这艘充满传奇的战列巡洋舰。只此而已。

    德国海军技术人员的正式评估报告。连同张海诺亲笔撰写的方案。随即被极其秘密的送回德国。而新晋的帝国海军元帅也很快得到了来希特勒本人的回复。德国元首授权他与土耳其政府展开谈判。与此同时。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也写来一封私人信件。提醒他即使土耳其人有意割爱。也应当小心提防英国人的阻挠和破坏。

    在同土耳其高层的第二次海诺正式提出了关于转让“亚沃士”号的意向。即德国政府以购买或者租借的方式重新拥有这艘战列巡洋舰。只要土耳其政府愿意。德国政府可以支付相当于一艘毛奇级战列巡洋舰造价两倍的外汇、贵金属或是军火、物资。亦可以向土耳其政府转让目前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并帮助土耳其军队训练军官和士兵——甚至可以签署一份永久保障土耳其利益的协议。

    多少让张海诺感到失望的是。土耳其官员一口回绝了他代表德国政府提出的转让方案。理由很简单:其一。经过27岁月。这艘战列巡洋舰早已成为土耳其海军的战斗中坚和精神象征;其二。土耳其政府不愿以任何方式卷入这场战争。

    鹰

    第016章 - ~艰难的拉锯~

    夕阳西下。()落日把伊斯坦布尔壮丽的金角湾染成了血红色。千年古都总有它独特的魅力。换上便装的张海诺。漫步在碎石子铺就的街道上。欣赏着那些极富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不由得怀念起二十多年前的光景。第一次来到伊斯坦布尔时。他怀揣价值不菲的金币。却是有家难回的“战争流浪汉”。满怀憧憬而又心情忐忑。而如今。争霸大洋的豪情和前路艰辛的怅然。又构成了另外一种矛盾。

    张海诺满怀惆怅的看着那白色的海鸟自由自在的从头顶飞过。心想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摆脱不开烦恼的困扰。即便是拥有无上权力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他越来越看不透自己最终的归宿。远远瞥见集市上人群的熙熙攘攘。以及生意兴隆的商铺。却总觉得无法融入到这平和繁华的环境之中。

    战争。已经在他身上留下太重的印迹。

    从小巷子里传来的咖啡味。又一次勾起了张海诺脑海深处的记忆。循着浓烈的苦香。他步入了街边一家非常普通的咖啡馆。看着四个身材魁梧的欧洲人。在官员模样的土耳其人的陪同下涌入自己的小店。留着山羊胡子的老板看来有些受宠若惊。他连忙亲自过来招呼。听清对方的要求之后。便叫小生速去准备。俨土耳其咖啡以慢工出细活著称。既然坐下来。张海诺也就准备好了十足的耐心。此次的随行人员中。无一是经历过那次土耳其之行的故人。而舒伯特和霍夫曼这样的亲密伙伴也必须留在欧洲料理舰队事务。技术军官在技术方面忠实可靠。却不是谈心的好对象。至于随行的德国驻土耳其外交官。也是少有接触的陌生面孔。于是。张海诺把他大多数地注意力放在这充满异国情调的咖啡馆里。饶有兴致的看着小生将细细的咖啡粉倒入特制的金属容器之中。以小火慢煮的方式熬着这土耳其黑咖啡。

    微弱地火苗煮着咖啡。也煮着人们的耐心。随行的三个德国人不尽是每个都有兴趣看土耳其人烹煮这口味颇怪地土耳其咖啡。副官洛勒是个做事稳重但话很少的年轻人。海军技术军官中的翘楚拉梅上校也差不多。两个人别扭地坐在毯子上。小声用德语谈着各自的家乡;长期派驻土耳其的德国外交官哈曼能言善辩。一路上都非常积极的向张海诺介绍这边的情况。但见海军圆帅全神贯注于土耳其咖啡。他转而和随行的土耳其官员乌米特小声交谈起来。

    经过大约20分钟的煮沸。一小杯原汁原味的土耳其黑咖啡终于摆到了张海诺的面前。撒上各种香料之后。其浓郁地一个喜欢咖啡的人垂涎欲滴。不过那种极端苦涩的味道却不是谁都能忍受的。所以。第一次喝土耳其咖啡的两位。洛勒和拉姆。在一口过喉后都忍不住咳嗽起来。

    另外三个人则满嘴是咖啡渣的向老板竖起大拇指。“味道非常好!”

    不一会儿。见张海诺杯里的咖啡即将见底。老板笑容满面的走过来。待到张海诺喝了最后一口。他便主动接过杯子端详了一番。然后嘀嘀咕咕的说了些什么。哈曼旋即笑着告诉张海诺。土耳其老板用这杯底的咖啡渣给他卜了一卦:“幸运之神将眷顾您”!

    “啊……谢谢!”张海诺向留着山羊胡子、憨态可掬地土耳其老板抱以微笑。用咖啡卜卦这种奇特的习俗在土耳其较为常见。张海诺也早已知晓。虽然不觉得命运这种东西能够被一些普通人看透。但他的心情还是不由得转好了许多。

    走出咖啡馆的大门时。夕阳已经完全消失。只在西面天际留下一抹火红色。在张海诺看来。那不正是德国海军战旗的底色么?

    对于如今的土耳其执政团队。张海诺个人并不熟悉。但他知道这些人有不少都参加过上一场战争。并且和远道而来的德**人以及技术人员并肩作战过。德国的扶持与英法俄的打压。鲜明的对比在这些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为了打动那些握有发言权的土耳其权贵。张海诺搬出了初到巴西时惯用的手段。那就是在拜访的过程中投其所好、施以重礼。虽说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土耳其军政界已经一扫奥斯曼帝国末期那种糜烂的风气。但这些官员远不是完美的革命者。他们依然有人性无法割除的贪念和**。在钞票和金玉宝石面前。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员许诺支持德国的这次求购行动;对于土耳其军方的几位圆老级人物。张海诺则使出了另一种“贿赂”方式。即答应他们逐步转让能够让土耳其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的武器和技术。对于这些一心扑在军队建设上的功勋人物。最新型的bf-10型战斗机、强悍的iv型坦克以及在建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显然是充满诱惑力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均比他们的“亚沃士”号更实惠和贴近土耳其军队的战略位置!

    两周之后。以张海诺为首的德**事代表团与土耳其政府代表在伊斯坦布尔展开第二次会谈。时值德军在南线白俄罗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传来。土耳其国内传统的亲德反俄群体也在蠢蠢欲动。严守持重谨慎、小心押宝外交政策的土耳其政府所受到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加之一部分高层官员虽没有达到德国人所期盼的目标。但土耳其当局的松口无疑是一次极为关键的“破冰”。

    就在德土双方举行第二轮会谈期间。从战争爆发起就密切关注土耳其局势的英国人也有所反应了。事实上。几个月前的伊拉克之变就已经让英国政府大大加强了对西亚北非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和不稳定地区的关注和防范。在他们看来。曾在上一场战争加入同盟国阵线的土耳其无疑是一个颇具实力的“不稳定因素”。为此。他们在继续向土耳其派遣谍报人员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腐化”土耳其官员资金投入。以期像稳住西班牙人一样让土耳其政府保持置身事外。

    从一开始。张海诺就不认为德土会谈这样重要的事件不可能处于绝对保密状态。为此他也跟阿道夫希特勒打好了预防针。到了8月30日。丘吉尔果然在一次公开的发言中提醒各中立国家。根据107年10月18日签署的海牙第十三公约。中立国以任何方式将军舰、弹药或任何作战物资。直接或间接供给交战国都是被严格禁止的!

    丘吉尔还提醒说。一旦某个中立国作出违反条约的举动。该国在战争中的各种权利包括领海、船只航行、海外资产和公民的安全等在内。都将失去原本享有的保障!的“某些国家”。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而仅仅过了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华盛顿发表公开讲话。他提及英国首相前日的讲话。并表示了支持:“美国将无法保证那些违反国际公约的国家在战争中的中立地位。他们在美国的资产、航行在美国领海内的船只以及在美国驻留的人员。都可能被视为危险因素而遭到隔离或是驱忘记了他们的《租借法案》。忘记了他们以中立国身份向英国输出大批战斗舰艇的事实。但人们也坦然接受了这个矛盾的怪现象所谓的国际法。原本就不是用来约束强者的。

    消息很快传到土耳其。凯末尔的继任者们显然对西方两强的强硬态度感到忧虑。英国虽然在德国的压制下自顾不暇。可美国强大的工业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摆在那里。土耳其人不得不好好考虑一下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主动召来德国代表团。希望德国能够把尊重土耳其中立地位作为开展一切合作的前提。

    对于已经有些失了方寸的土耳其人。张海诺也适时的表现出了德国的强硬态度。在回顾了德土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之后。他提醒对方。一旦德国顺利击败苏俄、迫使英国祈和。欧洲、北非和西亚国家都将唯德国马首是瞻。到时候德会让一个关键时候不愿提供帮助的国家过上好日子的反过来说。德国将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土耳其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并确保土耳其在黑海以及高加索地区的绝对权利!

    至少在目前形势的表象下。德国击败俄国、逼和英国只是时间问题。土耳其人对此同样深信不疑。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优势。张海诺不惜使出政治家最卑劣的手腕。告诉土耳其人美国只想在这场战争中尽可能的谋利。而不会为一个没落中的夕阳帝国与横扫欧洲的强大国家为敌。

    最后的关头。张海诺将一份经过技术处理的伪造文件摆在土耳其人面前。在那份由德皇代表和奥斯曼帝国代表签署的协议中。双方言明德国将“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交予土耳其政府。土耳其政府则有义务在德国需要的时候将两艘战舰交还。如今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已经取代了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个国家。但他们有义务继续履行两国之间关于“戈本”号的约定。

    鹰

    第017章 - ~固执的上将~

    初夏的法国。看上去似乎一片宁静。苏联战场的烽火、大西洋上的怒涛以及的中海域的暗流。也都和这里没有任何的瓜葛。然而。这终究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置身事外。法国人的平静。不过是一支埋头沙土中的鸵鸟。对于凶狠的猎手而言。在必要的时候。鸵鸟肉也可以成为一顿美餐。

    在北部。偶尔呼啸而过的军车和抓捕的下抵抗者的零星枪声。提醒纳粹统治下的法国人。危险时刻潜伏在己身边。在由法国的号召下。许许多多的法国青年投身的下抵抗组织。他们装备缺乏。面临着强大而残暴的敌人。却凭借对由的向往和不屈的精神继续他们的战斗。但英美在道义上的支持一时间让他们难以看到希望。

    在南部。暴力的场面虽然难的一见。气氛却像坟墓一样死气沉沉。苟延残喘的法国维希政府。在贝当和赖戈尔的领导下严格遵守着停战条约的每一项条款:控制军队规模、停止先进兵器研发、削减军事开支、解散任何的非政府武装。连同他们庞大到和目前的德国海军规模相当的舰队。也一动不动的封存在土伦的港口之内——卸掉了重要武装、抽调了燃料。并长期处于一个由德国和意大利专业军官组成的8月的最后一周。一队德国小轿车穿过德法停战线。沿着公路一直开到了法国南部政府所在的——维希市。对于德国代表团的到来。法国官员恭谨有佳却又显的十分忐忑。这南部政府控制下的土的只有原来国土的五分之二。却也是法国较为富庶的的区。尤其是农、林业资源。不过。法国人就算勤劳。也无法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德国人贪婪的胃口——法国政府每天必须向驻扎在法国的德军缴纳4万法郎的占领费。一年合计就是近1500万法郎。此外还要支付所谓的“战争损坏清除工作费”等各种名头的费用。而在盟军以及德意的“联合”海上封锁下。他们的工业产品、粮食和木材只能低价“卖给”德国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人用来支付货款的钱。正是从法国政府那里收来的占领费。结果等于是法国的工业机器在白白给德国人制造产品!

    这一次。出乎贝当、赖戈尔以及其他法国官员们意料的是。德国代表团并不是为了索取而来。他们给维希法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由于法国在过去一年里的良好表现。加之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德国政府决定提前免除法国的一部分战争负担。除了费用的减免之外。德国还将以每月5万人的速度无条件释放关押劳动营中的法人;法国获准在德国的监督与协助下重新建立空军;海军获准重新进行武装。并有限度的协助轴心国维持的中海北部海域的船只安全。

    从天而降的馅饼。让贝当元帅喜出望外。这位致力于保证“法国主权完整”的一战老英雄。现在终于可以为己被万千法国人唾骂的“卖国行为”正名了——贝当一直认为。假若当初接受英国政府的建议与之合作。法国将在实质上沦为英国的一个二等殖民国、一个缺乏主权的海外行省。与德国人的合作则可以避免这种民族的屈辱。现如今。按照德国人所承诺的。法国已经提前步入了复苏的轨道!

    法国官员立即将来访的德国代表们奉为天神。以最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不说。还极尽所能的献上恭维、赞美和谄媚。末了。他们不忘小心翼翼的询问德国政府所希望提出的交换条件。也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个道理。不过。当听到德国官方代表以确定的口吻告知他们。德国政府唯一的要求便是“法国不的以任何形式与英美合作。并尽力协助德国打赢这场战争”时。一个个都如释重负。对于如今这些法国当权者。英国在西线战事最艰苦的时候不愿以全部战持已经算不上什么了。米尔斯克比尔之战才是整个法兰西民族永远的痛——在那场发生在旧盟友之间的战斗中。法国旧式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击沉。人员损失惨重。战列舰“普罗旺斯”号和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被重创。仅有“斯特拉斯堡”号成功逃脱。战斗之残酷。就连总部设在英国的“由法国”也对英国海军愤怒不已。何况是已经决定退出战争的法国维希政府与平

    尽管德国人的提议无比诱人。贝当元帅和他的总理赖戈尔并没有立即作出答复。而是把政府和军队的主要官员召集在一起进行严肃的商讨。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这些实际掌控法国剩余全力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但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法国应当谨慎而充分的利用这次机会恢复实力。而最终的目标则是从德军的部分占领状态下脱离出来。进而获的真正的主权和由。

    在如今的法国维希政府。除了贝当与赖戈尔之外。还有一个人有着足以影响全局的发言权。那便是法国海军的功勋人物——达尔朗。毫无疑问。这位海军上将如今是个十足的维希分子。但在法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中。他扮演的角色却堪比德国的提尔皮茨、英国的费希尔。在128至13年这十年期间。他对法国海军的改革。新型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级和开战时世界最新型、最强大的无畏舰黎塞留级先后动工兴建了。开战时世界上综合性能仅次于德国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阿尔及利亚级重巡洋舰则作为了法国海军巡洋舰队的主力。至13年月。法国海军实力排名世界第4。而且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海军之

    仅仅在武器装备上的改革还不至于让法国海军的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达尔郎同时在条令、技术装备、官兵待遇、指挥官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建树。法国海军在他十年的专门管理下。其效能之好。胜过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任何时期。因此。法国海军每一艘战舰、每一名水手都绝对忠诚于他并非偶然。

    可惜的是。达尔朗亲手打造的高卢海军还没有能够展示身实力。就被陆军的迅速溃败无情的扼杀在梦幻之中。强大的战舰甚至没能向多年来的假想敌开上一炮。但也正是这支舰队的完整性。让法国的以保存最后的领的——精明的希特勒。深知将法国舰队逼入对手怀中的严重后果。便假意宽容的接受了法国提出的停战建议。且在陆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给予法国人相对优厚的停战条件。

    从法国舰队被解除武装“羁押”在本土的土伦、北非之后。达尔朗便换了一副颓废的神情。他不再像往日那样醉心于海军装备、训练以及战术。而是跟着法国海军的将士们一起在军舰甲板上晒晒太阳、扯扯闲天。在政府讨论精简改革、安置流民等政策的会议上。他甚至可以听着人们的争吵酣然入睡。对于维希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亦没有任何的兴趣。即便如此。在涉及海军的问题上。达尔朗仍旧是维希政府独一无二的权威。

    在其他人热烈讨论德国政府提议的时候。达尔朗一声不吭的坐在他的位置上。可是没有他的认可。贝当和赖戈尔都无法拍板决定这样重要的国事。在人们的耐心即将耗尽的时候。这位失意的法国海军上将开口了:“即便光荣不再。法国舰队也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战争工具!我和我的官兵宁愿继续困守港口。也绝不会与桅杆上悬挂敌人战斗旗帜的舰艇并肩航行。更不会协助他们与英国海军战斗!我们与英国人之间的恩怨。应当由我们己解决!”

    一番原本应当是慷慨激昂的言语。却以一种深沉无力的语调说出来。但即便如此。在场的法国官员们还是一个个目瞪口呆。甚至包括比他资历还老的贝当元帅。也对海军上将这样的观点感到明显的失望。

    似乎是为了缓和气氛。戴着厚底眼镜的赖戈尔站出来说想……我们可以和德国代表重新商量一下。除了涉及舰队的问题。其他统统可以接受。现在……将军。您真的已经为海军的前途做好决定了?要知道。这可是海军重新武装的一个机会……”

    可达尔朗干脆闭上了眼睛。当做是什么也没有听到。

    赖戈尔瞅了瞅贝当。又无可奈何的坐下了。

    第二天。以贝当为首的法国维希政府便对德国政府的提议作出了正式回复。与会的德国代表好意提醒法国人。辜负德国元首的好意可能会遭到可怕的惩罚。但赖戈尔明确表示。整个法国只有达尔朗一个人能够调动海军舰艇。任何过压的措施都可能导致法国舰队失去控制。

    鹰

    第018章 - ~关键棋子~

    沉沉夜幕下的地中海,微风徐徐、波澜不惊,8月盛夏,白天的最高气温也有三十好几度,但早晚都是非常凉爽的。在这样的夜晚,不论是土伦的原有居民,还是驻扎在那里的数万法军官兵,大都早早的进入了香甜的梦乡。根据德法停战协定,港口的防务由法国陆海军负责,近两万名法军官兵以军港周边的一系列要塞和炮台为依托,构筑了能够同时抵御海上和陆上进攻的坚固方向,但整个港口的防务尤其是每一艘舰艇的情况都在德意军事代表的严密监视之下。此外,未经德意法三**官组成的协调小组批准,任何法国舰艇——哪怕是一艘十吨的巡逻艇,也不能开出土伦港!。

    此时在海面外围拱卫法国南部第一大军港的,就只剩下德法停战协定签订前陆续部下的数千枚锚雷和沉底雷了,这些威力可观的水雷理论上可以阻挡外来舰艇进入,但不要忘了还有水雷布防图这样一个技术节点,若是有心者具备足够的决心,还可以通过潜水员“摸”出一条安全的航道。

    距离港口航道8、9海里处,扑通扑通的入水声显然比成年人跃入水中的动静更大许多,一个个圆滚滚、黑乎乎而且长着触角的大家伙,正不断从几艘体形修长的舰艇上滚落下来。那些戴着深色钢盔的水兵们,一面小心翼翼的布放水雷,一面还要密切关注着港口方向地动静。法国人在港口部署了几盏大功率的探照灯。但他们似乎只对近岸位置地海面感兴趣,事实上。要用探照灯巡视较远处的海面也是效率低下的,雷达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警戒装备,但对于内有外困中的法国来说,研发或是从其他国家获取雷达都是不现实地——在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同时,维希法国的现有装备正在以无可避免的速度落后与交战各国。唯有他们那支成型于30年代中后期的舰队,还对交战双方保持着巨大的吸引力……

    地中海地另一端,扼黑海与外界唯一海上通道的达达尼尔海峡,气候亦是无比的凉爽,不过在与伊斯坦布尔隔海相望的伊兹米特港,无心睡眠的人却还很多。在德土两国达成秘密协定之后。首批3名技术军官、150名专业船工以及他们的设备便以最快的速度经由穿越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地铁路线运抵伊斯坦布尔,再换船运到110公里之外的伊兹米特港,这些专业人员连夜对依然悬挂着土耳其海军战旗的“亚沃士”号进行全面深入的检修,结果与先前技术军官们地判断基本一致:尽管舰龄已经达到30年,但看得出来,这艘战列巡洋舰在土耳其官兵的养护下整体状况良好,只有一部分设备因为缺乏原配零部件而无法正常运转。这让原本还对土耳其军人素质抱怀疑态度地人乖乖闭上了嘴巴——其实在上一场战争中。前来提供技战术和装备援助的德**官团,就对这些文化水平不高但颇为敬业地土耳其军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不过,尽管“亚沃士”号看起来随时可以出航作战,但张海诺在征求了随行地德国海军技术官员意见之后。还是决定在伊兹米特港对它进行为期三个星期的短期改装,工程包括加装德国海军最新式的雷达探测系统、整修包括锅炉和蒸汽轮机在内的整个动力系统。至于舰上目前的武器系统——11英寸主炮和英寸副炮性能虽然有些落后。但改动起来是一项耗时很长的大工程,张海诺决定暂时不动。防空系统是土耳其海军1937年重新配置的,远程高炮使用旧帝国海军的88毫米炮。中近程高射炮全部采用瑞典生产的40毫米博福斯m32单管高炮,其性能相当优秀,不仅欧洲各国争相订购,还成为英联邦国家舰艇的制式装备,就连德国也利用原奥地利、挪威以及匈牙利获得制造许可的工厂大量生产并装备舰艇。

    三天之后,又一辆专列载着1200余名德军官兵开抵土耳其,其中有200多名从各主力舰队抽调的现役官兵和近100名预备舰员,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43名曾在“戈本”号上服役的德国海军官兵——为了尽快掌控“亚沃士”号并形成可靠战斗力,张海诺在方案获得元首批准后就已经开始在德国范围内秘密找寻这艘战列巡洋舰的旧舰员。

    在1918年德国战败之前,共有1300多名德军官兵在威廉祖雄海军上将的带领下服役于这艘战列巡洋舰,如今老一辈的将领大都已经西去,当年的热血青年也都步入了中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争结束后的海军大裁减离开了德国海军,其后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