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兴不明白郑氏集团的行动为何如此保守,但他知道,过不了多长时间,郑氏集团的内讧和便要爆发。而这个导火索,便是郑经的行为不检。先是气死了乃父郑成功,然后又因为心虚而展开大清洗,弄得将士离心,纷纷外逃。
心理太阴暗了啊!朱永兴反复思考过,最终是不发一言,静待着郑氏集团走向。而郑氏的最大受益者将不再会是清廷,朱永兴有信心会吸引到绝大多数的投靠者。
朝廷还在,郑经便不能象历史上那样自行宣布袭爵继位,这是朱永兴可以依赖并加以利用的制约手段。如果情况允许,朱永兴甚至可以联合台湾郑世,一举解决掉郑经这个逆子。或者可以从中斡旋,将台湾的郑氏力量吸纳过来。
“殿下,卑职已经将忠勇侯等人所提供的情报整理完毕。”易成与朱永兴分析了一下这次对陈永华、冯锡范释放烟幕弹的效果,便拿出一份文件递了上来。
搜集、探听郑军内部情报,并不是这份文件的重点,但郑氏集团是一个以海商势力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人员构成复杂,各种人物对朝廷、对清廷的态度不一,多加了解也不无益处。而西南明军的战略重心不断东移,特别是对水师寄予厚望,掌握东南海域的风汛、潮汐等资料,更是不可或缺。
“……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原住台湾者有二、三万,延平王亲自带去的三万水陆官兵以及家眷,能练者不及半数,船只三百余号;金、厦等地军民总数约十万,成军者约为三万,船只大小上五百号……”
尽管不是重点,但朱永兴看过郑军的实力,仍不免皱眉。
“郑家兵将亦不过如此,之前显有夸大。”易成猜测着朱永兴的心思,在旁补充着说道。
朱永兴淡淡一笑,继续阅看资料。他倒不是惊讶于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而是看到金、厦实力超过台湾很多,这样一来,在郑成功去世后,郑经如果得到金、厦众将的支持,台湾的郑世显然不能抵挡。如果与郑世联手,或者可占上风,但南海舰队也必然有所损失。在国战的时候,这种内讧必要吗?
“……郑军南北两路分开驻扎,上下相去千有余里,路途遥远,难于相互配合和接应;郑经能力低下,不擅打仗,手下诸镇将彼此素不和睦;郑军组织涣散,兵丁失于练,终属参差不齐;郑军内中无家眷者十有五、六,鳏寡孤独的士兵自然会有故土之思,因而其军心必然不稳……”
这忠勇侯陈霸颇有怨念,将郑军的弱点一一罗列,倒也言之有据。朱永兴又是一笑,此时只能了解,却不是与郑军撕破脸皮、刀兵相见的时候啊!不过,这故土之思却是明军可以利用的。郑家兵将多出于潮、惠、漳、泉等沿海地带,明军东征所占领的地区显然是具有吸引力的。
“……闽省清军约有大小戈船二百余只,小快哨百余只,选拨七十只,伪同安总兵施琅为郑部旧将,惯于海战,其部下现有兵丁约四千,伪海澄公臣黄梧能力不高,标下惯海并壮练者约三千有奇……”
朱永兴停了下来,手指轻轻叩击着桌案,好半晌才沉声说道:“这施琅倒是一大祸患,应早除之。曰后将多有登陆作战,利于浅海作战的十二桨快船还应多多建造。”
“殿下英明。”易成笑道:“许龙、吴六奇、苏利亦是惯于海战之辈,都为我军所击败,这施琅的兵将不多,定不是我军对手。”
“不可大意啊!”朱永兴提起笔,在资料上作着注释批示,准备交给海军商议,嘴上接着说道:“派人召叶虎来,孤有事交他去办。”
如果能用反间计之类的手段除去施琅,当然是本小利大的好事。朱永兴没有把握,但觉得可以一试。四大臣辅政,特别是鳌拜当权时,极力扭转顺治朝的汉化趋势,再行重满轻汉的愚蠢做法,施琅虽然暂获提拔,在历史上却也是几番沉浮,甚至在京师闲置十几年。
之前模仿吴三桂的笔迹,搞出了一番混乱,现在朱永兴觉得还可以故伎重施。作为少数民族,清朝统治者对于汉人的心理情结是难以消除的。而这,恰恰是这个并不复杂的计策能够成功的基础。疑心,只要疑心,便得不到重用,这就差不多够了。
“殿份尊贵,万金之躯,这生活起居不可过于简陋,身边亲卫侍者亦是太少。”易成见朱永兴放下笔,瞅着是个空,忙旁敲侧击地说道:“如今奄有三省之地,又有海外之基,不比创业之初,适当排场,还是要讲究的。”
朱永兴愣了一下,认真一想,也就明白了易成的本意。移跸之事并未确定,他便没有带着家眷随行,身边不过寥寥几个侍女。正因为阿珠、龙儿不在身边,易成便想趁此机会塞几个汉家女,为以后作铺垫。说到底,还是阿珠、龙儿的异族身份让易成等人觉得是个障碍。其他的什么亲卫、排场,不过是个掩饰,并不是重点。
“以后再说吧!”朱永兴微微一笑,说道:“形势确有很大改观,但亦不可骄傲自满。初至一地,大事尚未完成,便搞什么排场之类的,殊不适宜。”
“只是这——”易成还要开口再劝,朱永兴已经摆手制止,岔开了话题。
……………
整个抗清的形势确实大为改观,西南明军的崛起,给清廷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四大辅臣接掌朝政,一番清理改动之后,开始着力于军事。大举用兵便意味着钱粮的充裕,清廷不顾天下残破、民生艰难之现实,议派练饷;而被正式下旨废除的圈地之政,因为顺治死后,各势力的重新洗牌又有发生。
只要道:“但这独家贸易权听起来不好,也过于死板,缺乏变动的空间。不如这样,明年不管种植多少亩甘蔗,产量的五成卖与贵国商人;然后把这五成的产量作为一个基准数,始终不变。而以后增加种植的产量,也是五成归贵国商人。”
哈瑞想了想,笑道:“不如明年的产量全部由我国商人买断,以后增加的,七成归我国商人。”
朱永兴摇了摇头,说道:“明年只能是五成。剩下的五成不是要卖给外人,而是要制成糖块,发给军队。至于以后增加的,最多也只能是给贵国六成,其余的同样是供应军队。战争还远没结束,军需保障是重中之重,可不是孤王舍不得卖给贵国。”
“原来是这样。”哈瑞也不知道明不明白这食物热量的知识,见朱永兴态度坚决,也便就此打住,见好就收。
接下来又谈了些其他商务方面的事情后,英国人向朱永兴透露了些其他国家在亚洲的最新情报。象西班牙人对明军态度正在转坏,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便开始紧张,担忧明军会进一步向菲律宾地区进军。而朱永兴和郑成功警告西班人的举动非但没有效果,反倒促使西班牙人对华人进行了第三次。
“孤已经言明,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西班牙人将为他们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朱永兴脸色阴沉,对于这个消息他是知道的,只可惜现在腾不出手来进行报复。
英国人挑拔的意思很明显,但没有他们的挑拔,朱永兴也早晚会采取行动,绝不会让海外华人的苦难史重演。
“荷兰人好象与鞑靼政斧进行了接触,为了能够通商,他们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舰长雷垂看似好心地提醒着朱永兴,“亲王殿下要小心,小心荷兰人与鞑靼人联手。如果殿下需要我国助战,我国是责无旁贷。”
“感谢贵国的关心和好意。”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转而严肃地说道:“如果荷兰作出此等敌对行为,他们在南海,在东海,将无立足之地,将遭到我大明水师的无情打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