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在脑海中重看了一遍《僵尸》,杜星河感到心情平和了许多。
睁开眼,电梯里仍旧一片黑暗,点亮手机看看,已经凌晨2点了。
电梯还是没有转好的趋势。
杜星河却觉得不那么压抑了。
心态的转变,让这个密闭的空间变得不那么密闭。
有很多时候,恐惧就需要更多的恐惧来治。
被吓的多了,也无所畏惧了。
恐惧,究其根本,只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罢了,它是一种逃避的冲动和无助的慌乱。
有人说,人们的恐惧来源于对死亡的畏惧,也有人说,从本质上无知才是恐惧的源头。这样的推论确实能解释许多情况下人们恐惧情绪的由来,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恐惧显得很无厘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也许根本没有为什么,我们只是单纯的害怕。恐惧来袭的时候,花花草草也让人觉得如恶魔的触手一般面目狰狞。
恐惧如影随形,而又不一定是胆小的表现。越是勇敢的心,所面临的恐惧也就越强大。说到底,恐惧只是与喜怒哀乐并列的一种内心感受罢了。
只要适应了这种感受,也没什么可恐惧的了。
正所谓勇者无畏,智者无惧,杜星河就正朝着这种状态努力。
说回刚刚在脑海中放映的《僵尸》,这片对于喜欢看香港恐怖片的杜星河来说,绝对有纪念意义。可惜这个位面的特效水平还远没有达到上个位面2013年的水准,所以这种强调特效的片子,还没法往这个位面搬。
就他看过的这个位面的电影来分析,这个位面的电影特效水平应该接近于上个位面1998年的电影《风云:雄霸天下》,虽然已经有不少大场面了,但效果细究起来还是比较假的,所以杜星河脑海里的很多电影都还没法往这边搬。
《山村老尸》中的特效水平比较低,这不是一部靠特效来撑场面的电影,往这边搬没问题,但《僵尸》这种需要特效来出彩的电影。就没法搬了。即使杜星河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之前才和廖楠看过《茅山道士》系列电影,这个系列电影让杜星河想起了上个位面更加经典的《倩女幽魂》三部曲。
要说在这个时间往这个位面搬的最好的三部曲鬼片,那非《倩女幽魂》系列莫属。这是香港电影最黄金时期出品的代表性作品,从内涵到外在都透着一股朝气。即使是现在看来羸弱的特效水平。拿到这个位面。都不会显得太落后。
作为一个音乐人,杜星河对于《倩女幽魂》中黄沾撰写的几首插曲亦是十分喜欢。
想到《倩女幽魂》的音乐,大部分人应该立刻就会想起哥哥张国荣唱的同名主题曲《倩女幽魂》。
杜星河想起的却是在这片子的另外一首插曲。由叶倩文演唱的《黎明不要来》。
在当年(1987年),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黎明不要来》击败了《倩女幽魂》,拿到了最佳电影音乐奖,可见这首歌的魅力。
不过杜星河其实个人更钟爱《倩女幽魂》这首歌,哥哥阳刚气息十足的醇厚嗓音,一句“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唱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黄沾之才,也着实让人佩服。《倩女幽魂》的落魄无奈,《黎明不再来》的缠an悱恻,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人之手。
其实,黄沾做这首《黎明不要来》,本不是为《倩女幽魂》量身打造的,是机缘巧合之下被徐克拿来做了电影插曲,竟然无懈可击,这实在令人叹服。
既然电梯好不了,也不是很困,就算困,在这样的环境里,杜星河也不能睡觉,以免出别的变故,趁着有这样浮生偷闲的机会,他就从叶倩文这首《黎明不要来》开始,再重温一下上个位面引领风潮的传世之作《倩女幽魂》好了。
厚重的音乐声在杜星河脑海里浮现,叶倩文如泣如诉的演绎出了宁采臣与聂小倩之间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
黎明请你不要来~
就让梦幻今晚永远存在~
留此刻的一片真~
伴倾心的这份爱~
命令灵魂迎入进来~
请你唤黎明不要再不要来~
现在浪漫感觉放我浮世外~
而清风的温馨~
在冷雨中送热爱~
默默让痴情突破障碍~
不许红日~教人分开~
悠悠良夜不要变改~
不许红日~教人分开~
悠悠良夜不要变改~
请你命黎明不必要再显姿彩~
现在梦幻诗意永远难替代~
人闯开心扉~
在漆黑中抱着你~
莫让朝霞漏进来~
……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一袭粗布青衣,一“站着就把钱挣了”。
87版《倩女幽魂》也是如此,站着就让你笑了,让你感动了。
新旧两版一跪一站,姿势不同,力量当然也就不同。
87版《倩女幽魂》的充沛不止是徐克的。
所谓尽皆过火,尽皆癫狂。
香港电影的气派,就是从这肆无忌惮里来的。落了下乘的,自然会变成毫无章法的乱炖;但那种藐视一切的骄傲,突破一切绳墨、以气御剑的香港电影独门武学,也正是得益于此。
午马版的燕赤霞能在《倩女幽魂》里高歌一曲,不仅不会让人感觉突兀与好笑,相反,你会在其中体会到一种逼人的元气淋漓和发自内心的感动。
87版燕赤霞的不可超越不仅是属于午马的,更是属于那个自信而张扬的时代的。
不是故意贬低新版的《倩女幽魂》,从旧版到新版的这二十多年里,创新的不止是技术,老去的不止是演员。
有一个词叫做“地气”,好电影要接得住地气。什么是地气?地气不是基情和三角恋,不是人造的流行语,不是什么网络上扒的段子……要不然,一部古装的,讲才子佳人妖精狐鬼故事的电影,有什么地气?
其实“地气”两字,说到底是“现实”这个词的变体。所谓“画妖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前一句是说形式技巧,后一句说的才是立僧根。
87版《倩女幽魂》之所以超越时间,成为经典,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并不以虚幻的人鬼恋故事自限,瑰丽浪漫之外,忧愤深广,寄托遥深。
然而这种创作的自由度,却不是后来的电影人能享受到的。原因自不必多说,写鬼无非是写人,审查制度不让你写鬼,不是怕你迷信,说到底是身歪偏要树正影,怕你含沙射影借鬼讽今。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惜上个位面的所谓地气,早已不是土地之“地”,而是自我阉割画地为牢之“地”。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上个位面的电影人纵使不服,又能奈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