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庭芝的精锐甲兵的冲击下,阿术修筑的那条土墙西南的一段,很快就被夷为了平地。
早已得到阿术命令的围城将士,没有做过多的阻击,眼睁睁的看着四万人像是洪水开闸涌向南方。
从扬州到瓜州渡只有二十公里不到的路程,正常的行军速度一个时辰就能抵达,朱唤跟在李庭芝身后,他心里非常希望时间能流淌得慢一些,更希望这是一次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的出征。
四万多人的部队中,没有谁比朱唤心里更能明白瓜州寨的凶险。
几天前,刚刚接替夏贵成为淮西制置使不久的黄万石,派来使者约朱唤一起投降元朝,朱唤心里早已经对李庭芝这种漫长而无望的坚守深感厌倦,所以就让使者给黄万石带回口信说,只要把李庭芝、姜才引出城,自己就带人打开城门向元军投降。
因此,他一听到李庭芝说到诏书的事情,就猜想到是阿术的诱敌之计,他知道瓜洲渡定是有重兵把守,而且很可能设下了重重埋伏等着李庭芝到了,来个瓮中捉鳖。
朱唤见到李庭芝派人来让自己随行出征瓜州,非常的气恼又有些担心,毕竟是做贼心虚,他怕李庭芝知道他投敌的计划,急忙叫来几名心腹,细细吩咐了一番,就匆匆上马赶往李庭芝的元帅府探听消息。
在元帅府,朱唤得知李庭芝并没有怀疑他自己降敌,他也曾试着向李庭芝建言,放弃这次冒险的出征行动,但是李庭芝哪里听得进去,反而在心里更是认为朱唤胆怯,更要带朱唤出去历练历练。
大军到了大梦庄,李庭芝让陈炎和蓝海洋带一大队人马直奔真州。
襄樊战役后,蒙古人开始注重对长江的控制权,一边在瓜州建造水寨,把汉淮两地的水师都移到了瓜州,一边把建康府改为建康路,在建康路扩建船坞,大肆造船。
在经过了丁家洲、焦山两次战役,宋朝的主力水师都被张世杰带到了南方后,元军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附近大大小小的水系。
长江附近宋军只有在真州还有近千艘战舰船只,但是慑于蒙古人在长江上的势力,这些船只都龟缩在真州城内,不敢出航。
陈炎这次去真州,带上了李庭芝的两道命令:一道是要趁真州水师趁李庭芝攻击瓜州水寨之际,派船只护送陈炎等人偷渡过江,还有一道是要真州水师出击建康船厂,从水面上给予陈炎等人支持,并负责把炸毁船坞的陈炎等人安全接回真州。
陈炎带领部队到了真州城,在真州守将的带领下,上了谯楼,拿出自己的单筒望远镜向着东方望去,虽然距离太远看不细切,但是还是能大致分辨出这瓜州水寨里桅杆如林,那岸上也是连营数里,旌旗密布,陈炎心里不禁为李庭芝担忧起来。
很快陈炎就听到了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阵阵厮杀声,但是旋而这声音又突然消失不见了。四万人的攻击杀伐,怎么可能怎样快就结束了呢。陈炎心里正在疑惑,过了一炷香的时候,只听到瓜州那边杀声又起,这次的声音明显比上次响亮了很多。
原来到了大梦庄,身经百战的李庭芝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救赵显,而不是为了消灭元军。因此,他并没有让自己的主力军队全力出击,这救赵显的事情本来就是火中取栗,他当然要慎重行事。李庭芝决定采用车轮战术,他派遣了一支又一支的轻骑军不断地侵袭蒙古军营,前军回营,后军才发。
他给这些骑兵部队下了许败不许胜的命令,只要求这些轻骑部队来回驰骋跑动,在探清蒙古中军大营所处的位置的同时,尽量吸引蒙古大军的来回跑动。
瓜州水寨中,阿术站在一艘大型楼船的顶层,观察着李庭芝扰而不攻、侵而不掠的战术,不禁心里有点佩服起李庭芝来,阿术知道,现在是自己和李庭芝比试耐心的时候。
虽然阿术占尽人数优势,他所统帅的士兵数量要远远的多于李庭芝,但是阿术心里比谁都清楚,他自己这支庞大的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宋朝原来淮西的降军,没有什么战斗力不说,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些降兵会不会临阵倒戈,所以他并不急于让自己的伏兵向李庭芝发起总攻。
阿术明白他自己在瓜州最精锐的部队还是要数少数的蒙古骑兵,还有水寨中的水师队伍,因此必须把李庭芝引到岸边,依靠水师的强弩硬弓,给予李庭芝毁灭性的致命一击,只要让李庭芝败象尽露,宋朝那些降军就会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阿术对来袭的宋军下了必杀令,只有把这一支支轻装骑兵全部都消灭了,才能让李庭芝的主力大军倾巢而出。
可是这些骑兵早就得到李庭芝的命令,那里会贪功恋战,一见形势急迫就急忙引兵撤退。
李庭芝站在小山岗上,满意的看着自己的骑兵队伍把蒙古大军的队形搅得七零八落,他看着长江江面上慢慢升起的雾气,等待着最后发起最后总攻的时间。
太阳西落,雾气升起。
江面上慢慢变得模糊不清,来来往往的船只点亮起了桅灯,在白茫茫的江面上,一闪一闪相互回避着。
真州渡口,陈炎和蓝海洋在真州水师都统张清的帮助下,已经把携带来的火药搬运到了小船上,正在准备上船偷渡建康城。
就在前脚刚刚踏上甲板的那一刻,陈炎改变了主意,他临时决定自己和蓝海洋带上全部神器军的士兵,奔赴瓜洲渡帮助李庭芝。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陈炎当然知道这个道理,现在李庭芝就在不远处的瓜洲渡冒险,眼下救下李庭芝显然比炸掉船厂更为重要。因为炸掉船厂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蒙古人很快就会组织力量修复船厂。
而拯救名将李庭芝对陈炎自己的整个抗元大计意义更为深远,陈炎眉头紧蹙,他发现无论是李庭芝还是姜才等人,都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结,一和蒙古人决战,就抱着必死的决心,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
现在**李庭芝这些抗元名将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三位所谓的“宋末三杰”,可是当务之急。一定要教导他们有个持久作战的理念,懂得如何与蒙古人周旋到底,如何赢得时间,而不是非要把自己这个鸡蛋往人家蒙古人的石头上撞,非弄得满地蛋黄不可。
陈炎叫来张清详细吩咐了一番,自己就和蓝海洋踏上了东去瓜州的征途。
k17.=fnn{
varaprd=11431075;
var=0;
varl="";
var="/bksrv/";
varparas={"aprd":aprd};
("#arspnk").l(l).s;
}
},'sn;
}
k17.;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