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碎月长壑

第 7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四五米,露出一个大的难以想象的空间。走出电梯,我整个眼睛差点瞪了出来。我们正站在底部的一边,整个空间的呈一个圆柱体,底部面积至少有四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在我右边的墙壁距离我足有一千米远。空间的高度更加离谱,我只能看到一排排的灯向上延伸,渐渐的汇聚成一个光点,竟然看不到顶在哪里。其实算起来这里的面积应该和顶上大操场周围小山围起来的面积差不多,但是由于这里是在井下,少了天空的参照,在视觉上给人的震撼要大的多了。试想一下,三个天安门广场平铺在井底下,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我转头往左边望去,近距离观察距离我最近的墙壁。我发现墙壁并不光滑,石头墙壁斑驳陆离凹凸不平,墙壁向上每隔五十米左右,就有一圈拳头粗的铜线绕成的线圈,每一个线圈都有四五米高、两三米厚,用钢架固定在墙壁上,从这个角度向上看,就好像以蚂蚁的眼光观察三峡大坝发电机的内部,感觉自己极其的渺小。

    我往墙壁的方向走去,想近距离看看这些巨大的线圈,还没走几步,就被一把枪拦住了,刚才领路的小兵端着枪,示意我跟着他走,不许乱跑。

    我们一行人跟着一脸严肃的兵哥哥往“广场”中间走去,大约走了三四百米,来到一个低矮的地洞,顺着向下的楼梯下行了两层楼左右的距离,来到一个大厅。大厅不大,大约五六百平米,四个方向都有走廊,每个走廊口都有四个兵在站岗。大厅中间,也就是下楼梯的地方,有一个接待台,小兵登记后,领了四个牌子,类似海滨游泳场更衣室的那种牌子,给我们一人一个,然后才领着我们往其中一个走廊走去。

    七拐八拐的走了十分钟,终于走到一个笔直的通道,从通道的装饰和兵岗的密度上看,我知道目的地快到了。果然,通过通道来到了一个类似休息室或者接待室的房间后,小兵让我们稍等,然后走进一扇门不见了,只剩下我们四人大眼瞪小眼。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四个没丝毫客气,自己倒水斟茶,坐在沙发里,拿着报纸架上的杂志,悠悠闲闲的休息。杂志大都是一年前的,除了翻翻图片,也没啥好看。

    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父亲来了。父亲说他刚才在开会,会议决定两个星期后开始登舰。然后又说给我找了份差事,让我下午去工程部报道,在工程部某个小组的唐副主管手下当差,协助工程部设计一些收尾工程。父亲还说中午一起在基地吃饭,下午父亲和哥哥外公们一起回家吃晚饭,顺便商量整个家族是打算早点登舰还是过两个月再登舰。我则留在基地不得回家。郁闷!

    午餐各人将昨晚的事故向父亲做了详细的“汇报”,父亲先是痛斥我和哥哥,接着唏嘘不已。午餐后,一个小兵带着我领了张身份卡,然后塞给我一幅视网膜型基地地图,就把我扔在了那个楼梯下的接待台。我把地图戴在眼睛上,研究了足有半个多小时,也没搞清楚完整的基地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我的权限范围内,我只能查看地图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搞不清是大部分还是小部分,不过后来才知道当时我研究了半个小时的那部分,只不过是基地的冰山一角),基地中的道路都是全立体的,上下左右到处是岔路,要是没有导航,即使有地图也会在基地迷路。

    我开启导航,跟着导航精灵的指示,上了楼梯,来到下电梯的那个广场。原来这个广场的名字叫做天台(怎么都觉得像井底,和天台扯不上关系)。跟着导航在天台上走了两百多米,来到另一个楼梯,这个楼梯的结构、样式都和刚才出来的那个一模一样,如果没有导航,绝对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而且像这样的楼梯结构一共有八个,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对于我这种在天安门广场的过街地道都走错出口的人,不迷路才怪。闲话就不扯了,我跟着导航的指示,又是一阵七拐八拐,终于来到工程部的接待大厅,根据接待前台的指引,来到我的目的地——工程建设部储运管理科客运工程室。

    “您好,我叫苏林耀华,是新来报道的。”

    “先生您好,请您稍等,”前台小姐在电脑前查了一阵,“您好,请您将身份卡在这里刷一下,对,就是这里。好了,请在这里望一下,扫描视网膜核对您的身份。好了,您的身份已经核对,谢谢您,请您现在前往最里面左边倒数第二间,内运组唐小姐办公室报道,谢谢!”

    一路往里面走,发现两边很多办公间隔都只是铝合金框架蒙了一层布,连个隔板都没有,四周墙壁也大多是骨架裸露,看来条件蛮艰苦的,又或者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临时设施,刻意忽略了内部的装饰。两边整齐的办公间隔,大约有二十排,每排六行,算起来有一百多人在办公,不过貌似十个人中倒有八个是在收拾东西的,奇怪,难道在大批量裁员?

    走到最里面,是八间透明的办公室(只不过里面拉着百叶窗,还是等于不透明)。最后面靠左的一间,门牌上写着“内部运输组副主管”。

    敲门,里面传出尖脆的小女生的声音,说“请进。”

    嗯?听起来好像声音挺熟悉的?

    推门进去,我不由惊呼:“啊?怎么是你?”

    第二十二章 电梯缺陷

    身穿一套|乳|白色大领短西装套裙,黑色花边衬衫,黑色棉丝袜,银色高跟鞋,一幅精炼的职业女性打扮,竟然是表妹唐菱。

    “怎么不能是我?哼~你现在是我的助理,苏助理,快来帮我解决问题。”唐菱说着走到办公桌前打开edm,展示出一幅全息景象设计图(后来想想表妹可真厉害,一句话就转移了我的视线)。我带着还没还原的吃惊表情向设计图看去,展现在眼前的似乎就是基地的全貌,整体看上去就好像一根细长的棍子。

    “我给你介绍一下第九区基地,整个基地坐落在吉林望天鹅火山锥下面,是一个垂直的圆筒状,深三万八千五百米,直径一千五百米。基地的底部就是我们的飞船组合,一共由41艘飞船组成一艘火箭,其中最大的两艘昌平号和昌安号,看就在这里,占了火箭体积的五分之四,火箭的顶端就是目前的基地主体,我们现在就在这里,再往上就是天台,天台上面就是发射道,整个发射道有二十八公里长。这个,这部升降梯就是唯一的一个从地面到基地底部的升降梯,有两轿箱,一个上升的时候另一个下降,这样就省略了重量平衡系统。所有的人都将乘这两个升降箱到达飞船。现在,基地主体将要拆除,包括天台,那么以后升降梯就不是停在天台了,而是停在昌平号和昌安号中间的底部,瞧,就是这个地方,跟两艘大飞船的大厅处于同一个平面。也就是说升降梯将要比现在多下降八公里,停在靠北的这一侧,乘客从轿箱里下来,然后整个轿箱横移到靠南这一侧,再从这一侧升上去,这就是原来的设计。”

    “不错啊,两个轿箱,一个升一个降,节约了一半的时间……”

    “你听我说完啊,别打断我,你知不知道打断上司的讲话是很不礼貌的。”

    “我……”

    “又打断我。你现在只需要听,不许说话。”

    我心里那个郁闷啊,怎么混到表妹手下当助理了,明明是她打断我,而且我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啊,只能继续听唐菱说。

    “问题在这里,看这里,本来在天台的时候,南侧和北侧之间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但是在两艘飞船中间,有四个通道连接,并且还有四十二个支撑结构将两艘飞船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升降梯的拉索不能穿过两艘飞船之间,最初的设计是两艘飞船之间没有这些支撑结构的,所以最初的设计是碳纤维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升降箱,一个降的时候把另一个拉上去,但是现在,飞船组合的设计被改变了,拉索被这些支撑结构挡住了,所以现在要设计一个新的升降梯方案,时间紧,下周基地主体就全部拆空了,半个月后就开始装人下来了。表哥,快想想办法,修改一下升降梯的设计。”

    “我可以说了么?”

    “说啊。”

    “没打断你么?”

    “哎呀,你怎么这么婆婆妈妈的,快说啊,有什么好办法?”

    “嗯,那个,办法我还没想,我是想先问问,你干嘛非要选我当你助理?”

    “呃,你猜到啦。是啊,是我要姨夫让你当我助理。表哥,你上次帮我修改的那个通讯舰工作仓重力模拟的部分很合理,我觉得你很有才,一定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一个才毕业不久的小屁孩,哪能帮你什么忙啊,有那么多前辈牛人,干嘛偏找我啊。

    “谁说的,我就相信你能行。表哥,你就帮帮我吧,表哥~~~。你就当帮帮地面上那两千多万人好啦,要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两千万人就不能在两个月之内全部上飞船,你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抛弃啊。表哥,你就帮帮忙啦~~~,表哥~~~~”

    “哎呀,好啦好啦,别摇了,再摇我胳膊都被你摇下来了。我想想,其实解决方案很多嘛,你可以造两部升降梯嘛。”

    “不行啊,升降梯下降的这一侧,也就是北侧是加固结构的,当时的设计是按照载货二百吨设计的,所以你看这边的十二根柱子都是加固的。但是上升的这边,是为空梯设计的,只有四根柱子,轿箱自重才六吨多,但是载满1000个人,就变成六十多吨重了,这还是额定情况,算上超载情况,至少得按照一百吨算,这四根柱子承受不了啊。而且这里,你看这里,靠近洞口这里,空梯上升快到洞口的地方,是四根弧形的轨道把空梯横穿整个洞口送到载客的这边,如果要两部梯都要同时载客的话,不但要改造导轨、柱子,还要在这边也弄个出口载客区,这就大工程了,出口上面看起来是个体育场,实际上是一个自开合的盖子,要再弄个出口的话实际上是等于重新设计建造整个盖子,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的盖子啊,工程量太大了,不可能两周内完成。”

    “这是哪个笨蛋设计的电梯,只能往下送人,不能往上拉人……哎哟~别打,哎呀,别打头,你不是说过不打我的了么?别~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么?你再打我不出主意了,再打我走了啊~就是嘛,有话好好说嘛。这样啊,你可以把轿箱当成个货柜,做一个爪也好,做一个磁吸也好,就好像码头的那种吊机,下降的时候掉住轿箱,降到底的时候松开,在轿箱下面架一个拖车,等客人全下来以后用拖车把轿箱拖到南边,在南边也做一套向北面一样的拉索,用拉索把轿箱拉上去。”

    “这个方案不行啊,我们论证过,南边挂不住拉索,载客区在北边,拉索的结构是加固过的,北山的岩石结构稳固,但是南山单薄,如果要挂拉索,需要加固岩石,工程量也超大,要知道拉索总重有750吨了,再加上拉力,南边这边的盖子无法承重的,这又要牵扯到改造盖子的问题了。”

    “也就是说北边这边不能有拉索是么?这样啊~,就是说只能用挂在北面这几条拉索把轿箱拉上去是吧?那~要不给箱子设计个动力,让空箱子自己升上去,比如上面掉个旋翼,像直升机一样,把箱子吊上去。”

    “还是不行。”

    “为什么不行?”

    “等一下,让我想想,当时设计拉索式的升降是为了什么原因来着?我想想啊~~~哦,对了,是~~你看,这里是三十多公里的地下,墙壁温度高达三百多摄氏度,这里墙壁边缘这一圈从下面送出压缩空气上升,空气减压的时候吸收热量,时墙壁降温,随着空气上升,温度逐渐升高,在这里,距离天台上面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汇集,继续被加温,然后热空气上升,一直到到洞口,逐渐冷却,再被抽气机压缩,通过管道回到最底部,再被释放。看到了,这是一个循环,如果用螺旋桨会扰乱气流,看这里,如果在这里扰乱气流,上升的热空气会这样翻滚,再加上你是在一边用螺旋桨,不是在中间,气流就会形成螺旋,加上上升的热空气的作用,在这个部位会形成龙卷风,到时候整个发射道都会被龙卷风破坏掉。”

    “哦,这样啊,怪不得天台上不热呢。那可以在这四根柱子上加装几条带齿的轨道,然后在箱子上装齿轮,齿轮转动带动箱子自己上升。”

    “也不行啊,这个方案也论证过,首先要加轨道就要加固这四根柱子,因为轨道也有自重,问题是柱子不能加固,至少不能加粗,你看这边,墙壁周围有一圈圈的线圈,左右升降梯的柱子最后是要收缩到紧贴着墙壁的,然后火箭才能从发射道飞出去,如果柱子变粗,就会阻挡火箭了,所以即使是要加装轨道,也只能在柱子侧面,而且还要在外侧加固。要把六吨多的轿箱垂直向上通过齿轮送上去,速度至少要达到每秒十五米,太慢的话会等不及另一边的轿箱降下来,这样就需要两台三千千瓦的引擎,活塞式引擎和喷气引擎不能用,会扰乱气流,离子引擎也不能用,会破坏通信,粒子引擎也不能用,有光污染,就只剩下电力引擎了,电池现在可是贵重资源了,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可以拉电线啊。”

    “电线自重吓死人的啊,拉三十多公里电线啊,还是垂直的。比碳纤维拉索还重。”

    “谁让你拉三十多公里了,顶多三公里电线就足够了,你不是目的是要绕过连接两艘飞船的支撑结构么?轿箱只要上升到比支撑结构稍高不就行了?只要绕过支撑结构,就可以用原来北边的拉索把轿箱拉上去啦,还用得着拉三十公里的电线么?”

    “咦,对啊,干嘛要把空箱子一直送上洞口呢,送到这里,和最高的一个支撑梁一样高就可以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就能解决。那帮吃干饭的家伙,讨论了两天都是讨论如何让轿箱升到顶,真是笨死了。还是表哥你厉害,我早说你最棒了,表哥你太可爱了。啵~,我去叫那帮吃干饭的开会,表哥你也要参加,在四号会议室,等会见。”

    唐菱说完转身出了办公室,我使劲的擦掉脸上的口红印,这叫怎么回事么,这小丫头怎么说着说着就啵了我一口呢?这要是被人看到了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还好周围有百叶窗……

    第二十三章 无窗宿舍

    会议上,唐菱叙述了让空箱子不必上升到顶,而只需要上升七公里这个问题的拐点后,立即就有人提出可以拉电线用电机加垂直导轨的方案搞定,接着又有人提出造一个七公里长的两截式拉索的方案,等等等等……其它六个组员发言异常踊跃(早干嘛去了-_-!!)。

    一个矮个子、干瘦的小老头提出了双螺旋轨道方案,就是围绕四根柱子周围修建两条螺旋上升的轨道,轨道代替电线,带动安装在轿箱下面的双臂底座螺旋转盘,绕着轨道螺旋上升,而轿箱受到四根柱子阻挡不会跟着旋转,从而垂直上升,就像拧开有两条螺纹的瓶盖,很有创意。

    最后,一个戴着两个酒瓶底的黑瘦中年男人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方案(这年头竟然还有近视眼,真是少见),轿箱一米都不用升高,只要满载的升降箱降落后,顶端的电磁吸盘放轿箱,然后带着吸盘的拉索随一个自动力线轴一边卷一边上升,翻过所有的飞船支撑结构,再一边下降一边放开拉索,直到到达被拖车拖到南边的轿箱顶上,重新吸住轿箱即可。即轿箱不动,只动原来的拉索而已。这个方案得到所有人一致赞同(确实是一个非常赞的方案)。

    方案确定,立即用edm进行了模型设计,由edm自动计算工程结构、材质和连接方式等数据后输出了四个最佳方案供挑选,所有人一致挑选了以铝合金材质为导轨框架结构,配两个工程塑料为材质的线轴,磁动力自动绕线的方案。接下来由一个长得很强壮的年轻同事负责命令机器人制作一万二千比一的精细模型,其它人则收拾东西准备搬到飞船上的新办公室去。

    第二天,经过精细模型演示,大家认为方案无误后,提交了方案给决策委员会。然后开始将办公室的所有资料打包——准备搬家。打包的工作持续了一整天,一直到下午收工的铃声响了才搞定。从办公室出来,我才发现,天台已经拆了四分之一了,那个升降梯都可以直接下到登舰平台了。

    第三天,决策委员会通知下来了,同意方案实施,于是又是开会,唐菱把升降梯改造的实施工作交给了我和那个很壮的年轻同事,当然,还是由唐菱领导。于是乎,我们三人跑上跑下,联系建设部门、派遣机器人,终于在下午收工前,完成了吸盘以及装配件的制造工作。

    第四天,唐菱将吸盘的安装施工交给了其它同事,然后带着我们两个一起下降到登舰平台,开始准备着手登舰落客区的改造工作。站在登舰平台上,感觉像是站在两座大山的峡谷中间,两边硕大平滑的金属墙壁笔直上升,看不到顶。登舰平台中间已经搭好一个大棚,升降梯落客完毕后,空箱将穿过大棚到达登舰平台的另一端。由于升降梯下面会有一个八十五厘米的有轨拖车,因此我们需要指挥机器人在升降梯两边开门的地方搭建两个八十五厘米高的平台和楼梯,并且重新绘制指引线,重新安放指引牌,更新指引精灵程序等一系列工作。拖车已经改造完成,轨道也铺设完毕,我们正等着机器人将拖车放入轨道上。唐菱从父亲警卫连中借来一个肌肉超级发达兵哥哥,带着两个长得很强壮同事去了规划部,联系相关人员修改基地地图。而我这种风吹都能倒的体格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好留下来负责指挥机器人搭建平台和楼梯。

    安排好机器人开工,我则悠闲的开始四处参观。我左手边就是昌平号,右手边是昌安号,两艘飞船腹部对腹部的立在井里,好像两个孪生姐妹拥抱在一起。昌平号和昌安号是设计完全相同的飞船,都是长七千七百六十五米,宽一千二百米,两翼完全展开宽两千八百米,高四百米的十亿吨级飞船,外观则酷似放大了的航天飞机。昌平号前、中、后部各有一对长六十五公里、宽二十公里的粒子帆,平时收在舱内,当飞船离开大气层后,六张粒子帆将视情况以不同角度张开或收缩,以宇宙中各种射线的粒子推动帆使飞船前进,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宇航飞船动力方式,如果把太空比作大海,这种飞船就像极几百年前大航海时代的三桅帆船。

    我向南走了大约四百米,进了昌平号的入口,这个入口在昌平号腹部中心接近尾部的位置。我走进去后发现,并没有虚拟重力,里面的设计都是按照昌平号现在的姿势设计的,也就是机头竖直向上。那么按照这样的设计,等到飞船进入太空后,虚拟重力的方向应该是竖直向尾部了。从入口进去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厅,大厅里共有五个短走廊,每个走廊两侧都是电梯。随便走进一架电梯,发现电梯的设计跟高层住宅的设计差不多,电梯大约四平米大,三面是镜子,楼层按钮跟住宅很相似,从1楼到32楼。我索性直接按了32,不一会电梯停了,我出来一看,哇哦!外面是一个广场,有足球场大,最中心有服务台,不过服务台没人,广场四周有明显的线路指引,从a区到z区,不过不是按照顺序排列的,比如我正对着的是abc区,顺时针旁边是opq区,再旁边是jkl区,但是排列上似乎没什么规律。广场上不时有机器人繁忙劳碌的穿行而过,但是我站了十分钟都没发现有一个人,连个工作人员都没有。我四周逛了逛,每个通道都分三个岔路,比如abc区的通道会分成a、b、c三个岔路。每个岔路里面都是一排排的电梯,看来32层就是一个中转站,整个楼层有几百个电梯。不过这一层也就只有这几百个电梯,除此之外没什么其它东西了。如果不是在外面看到飞船的形状,我绝对以为这里面只不过是栋迷宫一样的大楼内部而已。看来我需要飞船的地图,还是研究了地图以后再来逛吧,否则我肯定会在这栋大楼里面迷路。

    机会很快来了,晚饭后,我被告知基地明天开始整体拆除,因此今晚我将要把临时宿舍的东西搬到昌安号上去,并且给我分配了新的宿舍,昌安号d区中街80c18号。除此之外还被告知新的办公室是昌安号2433#。我去前台小姐那里拷贝了昌安号地图,然后回宿舍收拾东西。9点多,我空着手出来了,宿舍实在是啥东西也不用收拾,基本没有我的个人物品。乘升降梯来到登舰平台,走进昌安号,按了前往24楼的按钮,我打算先去办公室看看。哪知道到了24层发现前台没人,而刷身份卡开不了门,被电脑告知非工作时间且查询不到我有加班记录,禁止进入。放弃,只好继续上了32楼。昌安号和昌平号结构一模一样,没任何区别。不过我到了32楼的广场却发现了区别,首先最大的区别是广场上到处是人,大包小包的好像旅客,或者逃难的,感觉像春运时的飞机场;其次是广场多了很多植物,有花、有椰子树、有铁树、有灌木,再仔细看,所有植物都是人造的电子植物,唉~虽然这些电子植物几可以假乱真,虽然也会进行光合作用,最然还能吸尘净化,但,假的毕竟是假的,没意思。广场上到处有人问路,我苦笑摇头,怎么有这么多傻瓜,周围的指引又大又醒目,还需要问路么?再者我觉得飞船也有不足,怎么连个指引精灵都没有?

    我径直往下了电梯左手数第六个通道走去,上面标识着def区。走进通道,来到d岔路,尽头有一堆电梯,至少十几部,所有电梯都一模一样,都写着d区直达。没什么好挑的,随便走进一架刚好开了的电梯里。这个电梯也有点古怪,竟然没有楼层按钮,果然是直达啊。

    走出电梯,来到一个大厅,有点像商场的大堂,头顶是高高的楼梯井,房顶在起码两百米之上,巨大的吊灯,密密麻麻的扶手,鲜红的标语,写着“d区欢迎您!”。往前走,看到中间平台上有一个大沙盘,沙盘是一个全息景象的d区模型,我这才看清,整个d区呈一个圆筒型,分上中下三截,分别叫上街、中街、下街(感觉叫上截、中截、下截更形象),沙盘上面转圈都有很多标识和箭头,分别指向商场、街道电梯、住宅区、楼梯、管理处、洗手间、广场出口等等,我顺着箭头方向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很多出口,上面分别挂着这些地方的指示牌,很清晰明了。嗯,虽然没有指引精灵,但指引标识也算清晰。我顺着街道电梯的方向走去,来到一个圆形的小厅,小厅一圈被电梯包围,按钮都只有一个向上的箭头,随便按了一个,其中一个电梯门开了,走进去,发现只有三个按钮,分别是上街、中街、下街。出了电梯,来到中街,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和刚才从d区直达电梯下来后所见到的几乎一样的大厅,一样像商场大堂,一样的楼梯井,一样的房顶,一样的吊灯一样的标语,不同的是在刚才直达电梯的位置变成了一堵墙,墙上写着“d区中街”四个大字。看了所有的指示牌,我选择了其中一个“住宅区”这个方向。走到一个方形的小厅,对面墙上挂着一幅碧海蓝天加帆船的油画,左右两边又是电梯,每边有六部。走进电梯,发现密密麻麻的排了四列按钮,每列20个,从1到80,像极了高层住宅楼。按了80楼,等了至少5分钟才到达,真他丫的慢。

    出了电梯发现了一个大“花园”,到处是“鲜花”,很美,很炫目。一摸,电子植物。花园围成一个圆圈,许多通道呈辐射状,每个通道都有数字标牌,从a到t,没有i和o,看来有18条通道。走向第三个,c通道,发现通道两边都是房间,门牌从01开始,左边是单号,右边是双号。走到10号门,发现10号和12号之间有个电梯间,而对面9号和11号之间是楼梯间。再往前,终于到了18号,而旁边20号和22号之间也是电梯间,回头一看,21号和23号之间又是楼梯间。看来是每个5个房间就有电梯和楼梯。

    刷身份卡,门开了。进门发现套房小的可怜,两房一厅一厨两卫。进门是过道,左边是鞋柜,右边是厨房,半开放式的,有圈吧台于客厅相通,面积顶多六七平米,客厅不到二十平米,只摆了一套三张沙发,一面是电视墙,一面是背景墙,而中间墙上挂了一幅古香古色的工笔花鸟画。吧台位置则有一张可收缩的餐桌,餐桌收起来显得客厅也算宽敞。客厅左右各有一个房间,面积都差不多,摆设一模一样,一张床一个柜一张书桌。床脚那已面的墙上有一个嵌入式的衣柜,旁边墙上有个书架。靠门这面强还有一个门,是卫生间。卫生间倒是比较大,有干区、湿区和如厕区,另外,还有两个冬眠仓。

    参观完毕,发现整套房呈长方形,总面积约60多平米,冰箱电视家务机器人一应俱全,厨房设计的小而精,所有餐具厨具都有摆放的位置,都能被固定起来,即使失重也不会到处乱跑。但是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个房子好像有些地方不对,一时又想不起来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我选择了靠厨房那边的房间,洗了澡,换了睡衣,叫机器人去洗衣服。机器人拿起脏衣服,把我口袋里的东西统统掏出来放在床头柜上,抱着脏衣服出去了,我跟着出去准备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客厅另一个房间外面靠近鞋柜的那面墙唰的一声开了一个洞,机器人抱着脏衣服走了进去,唰的一声,洞不见了,还是墙。我吃了一惊不小,颇觉有趣,这才想起来,进门右边是厨房,左边是鞋柜,但是左边房间及卫生间和鞋柜之间有大约两平米左右的空间是死岤,没有任何空间被利用,刚才看到机器人走进了暗门,我才发现整套房就是这里不对劲。我想暗门里面应该是各楼层相通的,妈妈设计的许多建筑物也有类似这种专用的机器人通道,那里也许是机器人繁忙的世界吧。突然想起,所有的家电中没有洗衣机,看来脏衣服都是由机器人集中清洗的,自然晾干、烫平等也是统一处理的了。对了,想到晾衣服我又想起这套房里似乎没有阳台,想到阳台我终于发现了我一直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真真正正不对劲的地方——整套房没窗户,所有的房间都没有任何窗户,也没窗帘……

    第二十四章 荣升主管

    第二天,下楼到新办公室上班,才发现原来基地所有人都到了昌安号办公。新的办公环境比以前天台那里好的不止一点半点,崭新的办公台,精美的装饰,茶水间24小时供应各种饮料,竟然还有点心和甜品。中午下班跟着唐菱去吃饭,来到24楼中心餐厅,哇,我发出了极大的感慨。餐厅,那叫个大啊,打饭的窗口超过50个,人,那叫一个多啊,每个窗口至少排了上百人的队伍。我跟着唐菱一边随着队伍以蜗牛般的速度往前蹭一边聊着天,起码蹭了半个小时才晃到窗口。六个菜三荤三素,可以随便要,两种汤只能选其一,主食自己到旁边拿。顺手招呼了一个服务机器人帮我和唐菱端盘子,我们走了几百米才找到一张台有两个挨在一起的空座位,吃个饭可真辛苦。一边吃饭,唐菱一边介绍,原来主管级别的有独立的办公室,可以让服务机器人送餐,不用在这地方排队。原来唐大主管这次是特意体恤下属来了。我心里打起小九九,要不要找父亲说道说道,给我弄个主管的title,排队吃饭实在是有够烦心的。吃完饭,全世界都午休了。我从小就没有午休的习惯,坐着难受,又没什么鸟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开工干活吧。我走出昌安号,指挥机器人继续改造登舰平台。结果我这个习惯一直持续了下去,每到午休的时候,我都因为无聊而继续工作,反倒给别人一种我很勤奋的印象。

    这些日子基地和天台的拆除工作也在缓慢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每一块金属都被拆下来重新熔铸或者重新利用,所有的垃圾都被打包后分解或者抛弃到垃圾洞内。升降梯的改造工程除了导轨外,其它方面已经完成并运作,这几天不时的有人已经开始登船。所有登船的非工作人员都只有三天的布置和适应期,然后就要在机器人的指导下进入冬眠仓进行冷冻冬眠,已减少物资消耗和废物排放。但即使如此,当消息传出去后,地面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求爷爷告奶奶走后门拉关系的要求早点登舰。可能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商场、没有工作的日子实在太过无聊吧。当然,也有人希望尽可能多的陪伴地球渡过最后的日子,选择两个月后登舰,但是这样的人极少。父亲跟家族人商量的结果是,全家将在两周后登舰(看来无聊是根源),而这两周要做的主要是把能带的,需要带的东西塞满父亲以特权调拨的50个货柜(平常百姓每人才限五百公斤托运行李)。

    两周后,基地全部拆完,我们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升降梯改造工作的拉索轴轨道搭建,试运行,完美。家人也全部下来了,全部分配在了d区,我也换了房间,现在和琳琳住d区上街03b08房,房间的结构还是和中街那间一模一样,只是其中一个房间的床变成了双人大床,另一个房间的床变成了上下铺,显然,这是给一家四口准备的。我顺便参观了外公等亲戚的房间,模式全都一样,每个小家庭都是两房一厅、六十几个平方,即使是做为父亲这样第九区掌权人的亲戚也没有任何特权(至少我在表面上没发现有什么特权)。

    从二月中旬开始,客运进入了高峰期,人潮的恐怖不亚于春运时期的机场。每天都有三十多万人乘升降梯从地面上下来,每部升降梯都超负荷运作,限载1000人的升降梯每次都装一千五百人左右。每隔六七分钟就有一股人潮从落客区涌出来,然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