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汉末年枭雄志

二百零二 席卷天下的风暴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知道袁隗企图做这样的事情,袁术和袁基在一开始都是不赞成的。

    袁基担忧事情若发生了,会让袁隗的处境十分危险。

    袁隗摆摆手不这样认为。

    “我为董卓举主,董卓无论如何不敢杀我,这是天下最大的原理,董卓读过书,不敢违背,他若要违背,也要看看自己的身后会不会有祸殃,他不敢的。”

    汉末政治的潜规则,故吏对举主的义务显着确白,袁隗据此认为董卓无论如何不敢杀自己,否则就是自绝于天下。

    以董卓的水平,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否则他整个家族都很危险了。

    正如董卓夺权没有伤害袁氏一样,袁隗把权力夺回来的话,最多废掉董卓,也不会夷灭董卓的整个家族。

    袁隗的话让袁基和袁术十分认同,马上以为这一招很有意义,于是连忙凭证袁隗的想法去部署。

    袁隗又部署袁术脱离雒阳,想让袁术作为讨董的提倡者,率领各地诸侯向京师进军。

    之所以不选择袁基,是因为袁基是明日宗子,务须要和自己一起稳住董卓,逃了一个袁术不碍事,要是逃了袁基,董卓连忙就会警醒。

    要争取时间,给各人争取起兵的时间。

    厥后,在十分诡异的气氛之下,袁氏开始漆黑联系士人,探他们的口风。

    这一试探,竟然获得了不少人的响应。

    这些人纷纷向袁隗体现忏悔,体现自己被董卓疑惑了,没有看透他的真面目等等。

    袁隗十分想生机,可是现在需要争取到各人的相助,所以他也就一副既往不咎的样子,争取他们的漆黑相助。

    而且这样一来,袁隗看出了董卓强横之下的虚弱,在政治方面的跛脚,一旦露出天性,连忙就会被那些野心家给扬弃。

    袁隗以为自己的计齐整定可以顺利掀翻董卓,夺回本该属于袁氏的荣耀和权力。

    这个企图在士人之中悄悄流传,很快便流传到了荀氏士子的耳朵里,荀氏在朝中的族人司空荀爽和黄门侍郎荀攸都知道了这个事情。

    荀爽有些犹豫,荀攸则是坚决阻挡。

    “叔祖,这种事情岂非不谬妄吗?”

    “此话怎讲?”

    荀爽看向了素来以聪敏睿智著称的荀攸。

    荀攸徐徐说道:“董卓祸乱雒阳,若要除掉董卓,岂非不应该在雒阳之内将他除掉吗?上将军招募外兵搪塞阉人我就十分不赞同,这是乱天下的举措,现在好不容易稳住天下,太傅又要做和上将军一样的事情!”

    荀爽想了想,以为荀攸说的有原理。

    “继续说。”

    “招外兵入京,原来就是冒险的举措,从古至今,从未听说为了定祸乱而招募外兵讨伐京师的,赋予外地刺史太守军权,这是在疏散国家,赋予容易,收回难,兵已得手,谁还愿意交出来?

    昔年孝桓为了夺回权柄诛灭梁冀,依靠的不外是一群阉人,梁氏一族是外戚,有太后,有故吏,势力远比董卓庞大,而孝桓只用阉人刺杀了梁冀,一切就得以平定了。

    如今只需要一名刺客刺杀董卓,则大事可定,太傅却要招外兵团结讨伐雒阳,这是以臣伐君,是在乱君臣尊卑,这才是真正的祸乱天下!”

    荀攸把话说得十分严重,荀爽虽然以为这是有原理的,可是却对荀攸的企图十分管忧,并不太认可。

    “孝桓诛杀梁冀,是因为有大义名分,而且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刺杀之举原来就有极大的偶然性,若是失败,被董卓追究,又不知道要死掉几多人,这未免太冒险了。”

    荀攸忙说道:“再冒险,董卓再恼怒,也只是乱京师,乱雒阳,不会乱天下,而太傅要天下起兵,则天下熙熙攘攘,兵祸毗连,兴起容易,消灭难,只怕天下以后大乱,不复安宁!”

    荀爽思虑再三,照旧摇头。

    “太傅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一定有善后的手段,可以统御讨伐董卓的戎马,不使军队作乱。”

    “岂非不会再泛起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董卓吗?”

    荀攸反问,荀爽马上无言以对。

    可是荀爽终究没有接纳荀攸的建议,而是赞同了袁隗的建议。

    荀攸长叹一声,不再说话。

    荀攸的族叔荀彧此时也在朝中任职,心中也颇为认同荀攸的意见,可是荀爽主意已定,荀彧也无可怎样。

    再一想上将军何进招募外兵入京,扰的京城大乱,现在好不容易稳定京师,效果袁隗又要生事。

    荀彧预感有大的灾祸要来了,心中起了求去之心,只想尽快脱离雒阳,去清静的地方遁迹。

    袁隗的企图于是获得了大部门人的认同。

    于是从某一日开始,不停有亲近的士人在董卓耳边对董卓建议,说董卓刚刚登上相国之位,应该向全天下体现自己的贤明,好让天下听从。

    董卓就担忧这个事情,于是询问他们应该怎么办。

    这些心怀鬼胎的野心家们向董卓建议,分封朝中有名誉的名士到各地做官。

    因为各地之前多有阉人团体的官员大逃亡,泛起了许多空缺的官职,没有官员治理地方可是不行的。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将没有主官的地方部署名士做主官,这样就能安宁天下,宣扬董相国的威望到天涯海角了。

    董卓被连番轰炸轰炸的晕晕乎乎的,以为这样做是对的,于是以满满的优越感摆出了一副贤明的姿态,分封了一大批名士以官职。

    好比封韩馥为冀州牧,封刘岱为兖州刺史,封孔伷为豫州刺史、封张咨为南阳太守,封频频顶嘴自己的孔融为汝南太守,封应劭为泰山太守,封张邈为陈留太守,封荀彧为亢父县令。

    同时在最亲近的心腹四人——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的再三建议之下,董卓作为最高执政,要彰显自己作为执政者的心胸和风范,这样才气让天下归心。

    于是董卓怀着良好的自我感受,施舍般的原谅了袁绍的逃亡之举,而且得知他在冀州,就封了他渤海太守以为息争。

    又拜上将军旧部鲍信为济北相,拜王匡为河内太守,以示与他们息争。

    又逢青州刺史郭鹏上表称大破黄巾军三万,为部下请赏,董卓便做主,改青州刺史左将军郭鹏为青州牧,增强郭鹏的事权,同时显示笼络之意。

    这些任命统统都写上是董卓表奏的他们为官,特意写的显着确白。

    董卓以为这样一来足以彰显自己的『宽弘大量』,所以这些人一定会以自己为恩主,对自己谢谢涕零,恳切诚意的认同自己的统治。

    然后董卓便志自得满的开始享受自己作为天下第一臣的尊荣,随意收支皇宫,随意任免官员,对自己胃口的,提拔,差池自己胃口的,贬斥。

    他自以为情况已经稳定了,却未曾想一股强烈的政治军事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这股风暴愈演愈烈,愈演愈烈,直到天下熙熙攘攘,再不复安宁,也不会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