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主炮塔还要敦厚,380毫米重炮十足的霸气更是不用多说!站在这里,张海诺不仅完完全全找回了当年在“塞德利茨”号上英气勃发的感觉,更对前方地道路充满了憧憬----毕竟当场的小小鱼雷指挥官已经换成了如今的舰队指挥官,对于战场的影响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放眼这片风急浪高地海面。张海诺能够找到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超过一半的精英。经过几个月的修理和调整。德国海军目前唯一的一艘正规航母,同时也是现阶段整个欧洲最强大的航母“格拉夫齐柏林”号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战时状态,在对舰内结构进行了相应改造之后,它现在最多可以搭载52架作战飞机,这大大弥补了它在挪威战役期间所表现出来地载机量不足地问题。舰载机的机型倒还是老样子,即梅塞施密特109+容克斯87+费尔泽勒167。考虑到阿道夫希特勒集德国之力欲夷平不列颠地战略举措,海军能够保留这些舰载机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哪敢在这个当口向元首要求更多更新的作战飞机?
与“格拉夫齐柏林”号航行在同一侧的。是仅比“俾斯麦”号早一个月服役的“欧根亲王”号。通常来说,吨位更小、舰员更少的战舰从服役到完全形成战斗力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少,不过这种常规思维在大量配备先进设备仪器的“欧根亲王”号似乎就难以落套了。在这艘配备了1500多名舰员的重型巡洋舰上,不仅各种设备都是崭新崭新的。从军官到水兵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是在战争爆发后才加入德国海军的,几个月的军校生活和见习生涯还没有把他们彻底锤炼成为合格的军人,他们仍需要长时间的海上训练和日常磨练,方能和这艘相当精锐的快速战舰融合并形成良好战斗力。
张海诺登舰后半个小时,舰队中的其他几位指挥官也陆续搭乘交通艇前来谒见自己的顶头上司。在法国战役结束到不列颠空袭开始这段时间里。因为策略上的调整。海军中高层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格拉夫齐柏林”号前任舰长被调去担任海军航空兵总监。并且很快遇上了海军航空兵的黑色星期三---参加不列颠空袭的海军战机在那一天损失相当惨重,阿道夫希特勒震怒之下决定从此不再让海军航空部队参加空袭不列颠的行动,不过这对于德国海军而言看起来倒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好事。话说回来,“格拉夫齐柏林”号在9月间完成大修并重新回到海上,海军司令部斟酌再三之后任命张海诺从前在海军航空部门担任总监时的副手路易斯里切罗上校为新舰长,凑巧的是,张海诺从前在海军进修班的另一名同窗利奥波德斯托恩有幸成为“欧根亲王”号的首任舰长,再加上还在法国圣纳泽尔监督施工并将很快重新归位的舰队参谋长舒伯特,当初因为机缘巧合而在“格森”号训练舰上担任见习军官的四人在时隔8年后梦幻般的在这支德国主力舰队中再次聚首,虽说他们三人的仕途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张海诺火箭般的升迁,但这也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除了库尔特霍夫曼、路易斯里切罗和奥波德斯托恩,护航舰队的几名舰长也一一到场,相比之下,张海诺和他们之间几乎没有过私下的交流,平常也鲜有因为公务而接触的机会,好在本特这次也将顺理成章的接过护航舰队的指挥职务,这样一来,整个舰队指挥人员之间将不存在沟通问题。
“非常高兴在这里见到大家,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之间能够有非常愉快的合作!”
在“俾斯麦”号宽敞且铺着红底万字巨型标识符的后甲板上,张海诺和舰长们一同在观礼式的白色遮阳篷下落座,秋日的阳光是暖洋洋的,一望无垠的天际没有任何不详的征兆。战争仍在进行当中,英国人无时不刻不在关注并且想方设法想要搞掉这艘重型战列舰,而苏俄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盟友,但至少在这个时候,在这近乎封闭的波罗的海深处,航行中的德国舰队可以像是一群悠闲的散步者懒懒的晒着太阳。
朴实无华的开场白之后,张海诺就舰队下一阶段的任务向舰长们交了个底,“各舰除积极开展操炮、雷击、防空和修护演练之外,应该着重加强舰队配合!根据我们以往和英国舰队交手的经验,只要天气良好,我们就必须做好和英国舰载机搏斗的准备,所以格拉夫齐柏林号也会在日常训练中扮演这个角色。在舰队炮战方面,精准的炮术一直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仍然迫切的希望各位真正重视起雷达火控系统来,它们并不是要取代我们优秀的枪炮指挥官,而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尤其是在夜战和恶劣天气下交战,它们将做到人眼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此外,加强损管演练也是提高海上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千万别以为我们在之前的作战中没有损失任何主力舰就意味着今后也不会,战争的残酷性早在上一场战争中就已经得到充分证明。我作为塞德利茨号的一员经历了1916年的日德兰大海战,我希望如今每一艘德国战舰都能像它一样成为战斗中永不屈服的不沉之舰!”
相熟的,或是不相熟的,应该都不会为“新官”上任后的这番讲话感到太过惊讶,毕竟德国军队中不乏这样恪尽职守的实用主义者,但他们用不了太久便会了解到这些举措对于一支舰队提升战斗力的显著效果----唯有贴近实战的训练才能让官兵们在敌人炮弹砸落的一刹那不至于惊慌失措。
第一次军事例会结束之后,张海诺认真的巡视了全舰,作为德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一艘军舰,“俾斯麦”号不仅吨位大、尺寸大,人员和武器配备也是相当的充裕。超过2000名经过精挑细选的海军官兵随时严阵以待,除了众所皆知的8门15英寸重炮,舰长还装配了多达88门各型口径的副炮和防空炮----这几乎是俾斯麦号最初设计数量的一倍半,火炮数量的增加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就是防空实力的巨大提升,在之前的海空攻防演练中,得到雷达辅助的俾斯麦号单挑24架ju7和fi167仍显得游刃有余。
海啸
第039章 - ~波罗的海之王(3)~
深秋的寒风中,德国舰队的新一轮防空和反鱼雷演练在波罗的海中部靠近瑞典哥德兰岛的开阔海域进行。4-5架一批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不断从高、中、低空对巨大的海上目标发动“空袭”,驱逐舰和鱼雷艇则以单、双艇常规雷击战术在高速机动中以演习鱼雷进行“攻击”。持续数小时的演练中,“俾斯麦”号两舷双联装105毫米炮群以快速的反应和强大的火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连指挥过多艘德国主力舰的张海诺也对舰上这些新老混杂的舰员表现出来的素质感到非常满意----只要假以时日,他们的配合还将更加的默契。
同样让张海诺感到满意的还有这艘重型战列舰的舰长霍夫曼,如他所了解的那样,这位指挥官认真严谨的作风是舰员们出色表现的根源所在。率领“舍尔海军上将”号多次出击远海并数度和英国军事力量接触的经历让他对现代海战有着更为切实的理解:和日德兰时期的远距离海上炮战相比,如今的海战正逐渐走向海空立体化,舰炮和鱼雷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而飞机和潜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演习结束之后,战舰群与随行的补给船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海上补给,对于拥有较长服役经历的军官和老水兵而言,这已经算不上新鲜事情了,但海上输送油料和补给物资地动作还是让新手们兴奋的忙碌着。当然。深谙体察下情的张海诺不择时机的宣布加餐---官兵们每人都能得到额外的肉类和啤酒,而除了值班人员之外,其他人被允许利用晚餐的机会在餐厅里举行联欢活动。
第二天,飘扬着第三帝国海军战旗的舰队继续向北航行,海浅水淡的波罗的海在冬天非常容易出现冰冻,而10月中下旬其北部的海面气温已经逐渐接近零度,而且一旦狂风大作,汹涌地波涛绝不逊于北海的海况,这也是德国舰队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季节北上波的尼亚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德芬之间近年来相对密切地军事合作关系以及苏德之间早先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舰队在芬兰近海活动也不容易引起他国政府的敌视。
以18节航速北行一夜半天之后。拥有大大小小15艘舰艇的德国舰队抵达了芬兰湾口。惨烈的苏芬战争已经在7个月前以芬兰妥协而告终,交战双方悬殊地实力使得他们的海上战斗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悬念之说,战争刚一爆发,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两艘无畏战列舰就轻松扫荡了芬兰军队在科维索岛上的炮兵阵地。若不是寒流到来使得芬兰湾近岸冰情加重,芬兰军队恐怕还要吃更多的苦头。
曾经为炮声笼罩的芬兰湾早已恢复了平静,但实力不俗的红海军波罗地海舰队至今仍重兵囤积在芬兰湾口的塔林港。整个舰队以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驱逐领舰和19艘驱逐舰为主要力量,辅以数量可观的鱼雷艇和潜艇,就规模而言不但远远强于波罗的海沿岸地芬兰、瑞典等国。甚至让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军防务司令汗颜。不过,苏俄海军庞大舰艇数量的背后,却是各国公认的现代化水平低、军官素质低、水兵训练低----尽管苏俄当局对此极力掩饰,但和苏俄海军有过接触地外国军事官员和专家们却有着相当一致地看法。
装备和训练上的缺乏看起来并没有削弱红色海军地警惕性,德国舰队距离苏俄领海尚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俾斯麦”号的雷达发现了一架从塔林方向飞来的飞机,战争时期的敏感使整个舰队飞快的进入了紧急戒备状态,两架梅塞施密特旋即从“格拉夫齐柏林”号上起飞。经过改进的海军型bf-109t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一流战斗机。而它们以超过500公里的时速找到目标飞行物时,却发现那是一架3年代以前制造的老式侦察机,其机身位置醒目的红星非常清晰的标注出它的身份----在逼近这架苏俄侦察机之前,两位战斗机飞行员都已经打开了机炮的射击按钮。幸而紧张的临战状态没有导致最终的擦枪走火,同样幸运的还有那架爱尔-5型侦察机上的两名苏俄飞行员,无论在何种状况下,他们那最高时速仅有230公里且机身为木质结构的飞机都很难逃脱经历过多次战斗洗礼的德国舰载机飞行员的攻击,特别是在以一敌二的情况下。
一场虚惊之后。苏俄飞行员和他们的侦察机也没敢多在德国舰队附近逗留。大概在看清了这支舰队的身份和全貌之后,它便匆匆调头返航了。而张海诺既没有下令追击也没有要求舰队继续保持临战状态----此时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正秘密准备着在东线发动一场致命的攻击,而斯大林也从未信任过这位“伟大”的德国领袖,但出于不尽相同的目的,且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摆在那里,德国和苏联现阶段仍表现得像一对友好和睦的邻邦。看起来德国抱定决心非打垮英国不可,苏俄则致力于巩固国内统治、稳定疆域以及大力发展经济,但两者之间分出高下的日子其实并不遥远。
张海诺原本就不打算在芬兰湾附近多作逗留,“恰巧”被苏联侦察机撞上之后,他更是命令舰队加速北行。或许是揣测出了德国舰队的训练意图,或许是通过外交途径和柏林进行了沟通,俄国人到天黑之前都没有再派飞机前来马蚤扰,而随着夜幕的降临,德国舰队在快速驶过阿赫韦纳海峡之后也正式进入到波罗的海最北部的波的尼亚湾内。这片相对狭窄的水域介于瑞典和芬兰之间,非封冻季节也是德国从北欧运输铁矿石的海上航线之一。随着最后一批盟军于7月份撤离挪威,整个北欧不再有正规的抵抗者,这也意味着最近的英国海空军基地距离也在距离波的尼亚湾上千公里之外,且从那里前来还需要跨过德军部署在挪威的整个防空警戒区域,加上如今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已经完全置于德国海空军的严密封锁之下,英国人的军舰和潜艇进入到波罗的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德国舰队进入波的尼亚湾的第二个星期,一场大风雪席卷北欧最北部的地区,张海诺和他的数千名官兵也得以提前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寒流。风卷雪片的海面上能见度急剧下降,时而涌起的大浪已经对小型舰艇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在这种恶劣的海况下,这支德国舰队却仍旧坚持以实战为假象的海上演练----各种距离上的实弹射击、怒涛汹涌下的舰队协同以及对各种设备的紧急抢修,三周下来,就连最刚毅的水兵也在这种严酷的训练中疲惫不堪。眼见训练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气温的持续降低也使得波的尼亚湾内的冰冻面积越来越大,张海诺遂率领舰队折返南下,并于11月10日再度穿过阿赫韦纳海峡,这时候,海峡中白色的浮冰已经随处可见了!
在恶劣海况下仍能保持全效作战状态,两艘新服役战舰“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如张海诺期望的那样牢靠,“格拉夫齐柏林”号的表现也证明了德国船舶设计师们出色的水平,唯有那些扫雷艇和鱼雷艇上的舰员们叫苦不已,毕竟他们的舰艇原本就是设计来执行近海作战任务的,只是由于德国海军可用于护航的驱逐舰实在有限,为防万一才不得不将它们编入舰队。
在大雪中驶过塔林以西海域时,德国舰队再度遇上了苏俄海军力量----如果再称之为意外或许就有些虚伪了。沙俄时期建造的驱逐舰虽然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其性能仍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倒是冒雪赶来的苏俄战列舰“马拉”号和“十月革命”号让张海诺重温了许久之前在油画上见过的景象,这级原来被命名为甘古特级的战列舰还是沙俄时期遗留下来的,在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之后实力倒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终究无法和各海军强国的主力战舰作正面抗衡,苏俄海军这次派出两舰巡航更多的恐怕是想表明自己海军力量的存在而已,论吨位、论年代、论技术亦或是硬碰硬的果决,两艘战列舰加起来也绝不是一艘俾斯麦号的对手。
苏德之间的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但隔着几千米的友好距离,双方战舰还是打出了祝好运的信号,在匆匆见过一面之后,德国舰队直接返回温暖的波罗的海南部----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将回到造船厂进行最后的检修和装配,俄国战舰在未来两个月出航的机会将越来越少,等到1月份它们就不得不老老实实呆在港口里,直到次年春天海面上的冰冻解除为止。
海啸
第040章 - ~难过寒冬~
在离开船台整整两个月之后,“俾斯麦”号终于又回到了位于汉堡的布鲁斯福斯造船厂,这艘艨艟巨舰虽然已经正式入役,但经过一系列的海上测试和磨合之后,仍需要进行最后阶段的调整和装配,这一过程将视具体情况持续两周到一个月时间,此后“俾斯麦”号将真正踏上战争之旅。
尽管前一阶段英国空军屡屡空袭德国本土,但德国北部尤其是汉堡周边的防空情况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所以待“俾斯麦”号入坞装配,张海诺也得以抽身前往柏林。最近一段时间,德国军界谈论较多的莫过于意大利军队大举入侵希腊和英军空袭塔兰托,两者发生的时间和方式和张海诺所知的历史几乎如出一辙。
且不说德国元首对于盟友不告而入侵希腊的举动反应如何,就意大利军队在西班牙内战、入侵埃塞俄比亚之战以及对法作战中的拙劣表现,德军内部普遍对其此次进攻的希腊行动持悲观态度----虽说是悲观态度,但人们脸上却没有一丁点儿的悲哀,相反,许多人都是抱着看意大利元首出丑的心态,毕竟那个秃顶的胖墩不论外貌还是人品在德国尤其是德国军界确实不太得人心。
一个月的海上生活有些与外界隔绝的感觉,回到海军司令部,张海诺很快从同僚们那里了听到了许多和意大利入侵希腊有关地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便是阿道夫希特勒在得知意大利人此举之后非常不满。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德国最高统帅部既定地策略----进攻苏俄的秘密战略是德国高层皆知的,而在这个计划付诸实施且大局已定之前,希特勒并不打算在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些东南欧国家身上消耗经历。此外,张海诺回到柏林方才一个星期,希腊前线就接连传来对意大利非常不利的战报:希腊军队转入反击,其先头部队在突破意军防线后将战火引到了意大利的殖民地阿尔巴尼亚,还顺势打了一个漂亮的围歼战,将意大利一个精锐步兵师的番号从墨索里尼面前抹去。看来在冬天之前解决希腊问题对于意大利元首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意大利入侵希腊后地第三个星期。意大利海军也步陆军后尘遭受到灾难性的挫折,这一点无疑比前面那个消息更让张海诺意外,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便是他夏天借着前往意大利作军事交流的机会还刻意提醒了意大利海军的部分高层人物谨防敌人可能从空中发起地突袭。意大利海军当局当时不但非常客气的接受了他的建议,还主动邀请德国同行参观了意大利南部一系列军港的防务情况。在视察过塔兰托等港口之后,张海诺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意大利海军对于军港防务的重视。部署严密的高炮部队和大量系留气球看上去完全能够阻止敌人的飞机飞临港口并进行精确地低空轰炸,历史的惨剧仿佛失去了重演的可能性。然而时隔半年,就在张海诺指挥以“俾斯麦”号和“格拉夫齐柏林”号为核心的舰队深入波罗地海进行演练的时候,英国h舰队和地中海舰队联手在北地中海进行了一场载入史册的突袭----在坎宁安将军的指挥下,英国舰队成功骗过了意大利海空军的侦察部队逼近了意大利南部海域,从光辉号和鹰号上起飞地30架箭鱼趁夜出动,以照明弹、磁性鱼雷和航空炸弹成功轰炸了驻泊在塔兰托港地意大利主力舰队,墨索里尼的海上骄傲一夜之间损失惨重:三艘主力战列舰一沉两伤。轻型舰艇以及港口油库等设施也多有损坏,受益于德国海军出色表现而一度在地中海占据优势地意大利海军顿时被打回原形……
来自德国海军调查团的报告适时的解开了张海诺心中的疑惑,意大利海军部署在塔兰托周边的防空部队虽然装备不错训练也比较到位,但探照灯的配置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光柱往往不能有效引导炮火攻击来袭目标,而且巧合的是,就在英军飞机来袭的前一周,一场风暴袭击了意大利南部沿海,但意大利军方却没能及时收回部署在塔兰托港口周边的上百个系留气球。结果这些本可以干扰来袭敌机的点状屏障在战斗之前只剩下一半不到。此外。4个多月之前,德国元首特意将四套陆军雷达系统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墨索里尼。但意大利元首却没有将哪怕一套拨给海军使用,这直接导致塔兰托防空部队只能依靠传统的飞机舰艇巡逻和目测来预警,夜黑风高的状况下他们没能尽早发现英国飞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战争虽然已经进行了16个月,一系列的挫折却还没有让意大利真正看清自己的斤两,不要说是张海诺,就连德国元首目前也没有办法改变罗马作出的种种决定,所以对于塔兰托之哀张海诺只有无尽的悲哀----英国人的胜利悄然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之前意大利海军还可以威胁一下英军的地中海航线,但此役过后他们必然锐气尽失,在法国战役刚结束时没能抓住机会一举拿下防守相对薄弱的马耳他,如今也就更加不用说了。就英国的战略形势而言,地中海一旦盘活,整个非洲乃至本土的形势都会大为好转,意大利人虽然还在东非和北非部署有40万军队,却已经失去了最为重要的补给屏障,今后的日子必将更加难熬。
在这些难以逆转的事实面前,张海诺不得不再一次静下心来深思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打造经济帝国、强化海军技术以及凭一己之力避免海军在历史上出现的种种战术失利,如今英德海军实力已经较历史缩近了许多,但德国的整体战略却依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闪击波兰、巧取挪威以及横扫西欧这几场战役固然漂亮,连带几次出击远洋的行动也颇为成功,德国却不得不再次面临西线战事未结而又转向东线的命运,以意大利军队难改的消极本性,出兵希腊和北非看来也是难以避免的。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德国最后的命运让张海诺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颤栗。
在离开柏林之前,张海诺试着和德国的军事独裁者进行了一次有关战略决策的沟通,尽管早已知道希望渺茫,但他仍劝说阿道夫希特勒在进攻苏俄的抉择上更加慎重一些----毕竟将英军残余势力驱逐出非洲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和强大的苏俄对决,至于英国本土,只要莱茵演习获得成功,即便不发动跨海登陆作战也有机会将英国政府逼入绝境,而同时在这两个方向上全力作战也无需德国动用太多的力量,德军完全可以利用这之间的时间对现有陆空军主要装备进行一次升级,然后再以鼎盛的阵容出征大清洗之后实力尚未完全恢复的苏俄,胜算必然大大增加。
张海诺的建议遭到否定并不意外,尽管阿道夫希特勒依然将他看作是多年来的忠实战友,看作是海军最有远见和能力的指挥官,看作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但大权在握的他此刻却不肯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战略决策权,哪怕只是一丝一毫。在进攻苏俄的问题上,他的口气异常坚决,俄国是德国目前最大的敌人,战役将在次年夏天到来之前打响,至于英国人,一次莱茵演习就足以将他们打垮,陆空军绝不会在其他方向上分散一兵一卒!
和往常一样,一顿大棒之后希特勒便有拿出了可口的胡萝卜,他对张海诺的海军才能赞不绝口,并且热切期待着自己的老战友成为德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元帅和最有成就的人物。另一方面,他告诉张海诺,在他的亲自过问下位于上阿尔卑斯山区的新庄园已经接近完工,一切都按照最高级别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待他在莱茵演习中凯旋归来后便将成为海军元帅的新府邸。
军衔和荣誉上的诱惑也许还能起到一点作用,但以张海诺的真实身价,任何物质上的引诱都可以说是徒劳的,对于阿道夫希特勒一贯的伎俩,他打心底感到深深的失望,但他最终只是不发一言的离开元首办公室,因为他知道此时争辩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若是希特勒一怒之下临阵换帅,结果只可能更加糟糕---俾斯麦号乃至德国海军的命运如历史那般惨淡也未可知。
寒冬的到来减缓了交战双方在希腊和阿尔及利亚边境附近的战斗力度,但在相对温暖的非洲,数量占优的意大利军队则仍然在继续着自己滑稽的表演,超过20万意大利陆军虽有飞机和坦克的掩护,却在区区数万英军面前停顿不前,到了12月初,英军仅以3万军队和一个坦克旅发动从马特鲁以南向意军发动反攻,短时间内便将数倍于己的意军打得丢盔弃甲、一溃千里,轴心国在北非的战略局面看来也是岌岌可危了
莱茵之歌
第001章 - ~两军相向~
1940年的冬天,一阵又一阵寒流频频侵袭着北大西洋、挪威海域以及欧洲大部,海面和陆地上的气温均低得出奇,自然界的变化像是在两个怒发冲冠的拳手头上各浇了一大桶凉水,而双方的动作在这个冬天也确实收敛了许多。
在不列颠之战中遭到痛击之后,所向无敌的德国军队终究没能携横扫法国之余威一步越过宿敌家门口的护城河,元气大伤的德国空军尽管仍以夜间空袭的方式轰炸伦敦等大城市,但规模和战略意义已经大不如前了。
总体处于守势的盟军一方,赢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英国本土遭到直接侵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而从美国换来的50艘旧式驱逐舰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海上护航能力,自那次由德国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联手掀起的海上袭击战高嘲之后,最近数月寒冷的北大西洋总算沉寂了许多,尽管每个月葬身大海的船只仍多达十余万吨,但大批的军事物资仍旧源源不断的从美洲运抵英国本土,可怕饥荒的预演被勇敢的英国水手击得粉碎!
圣诞节前后,英国空军似乎得知了“俾斯麦”号重新返回位于汉堡的造船厂进行最后装配的消息,他们的轰炸机两次尝试对这艘重型战列舰进行轰炸,但都被德军战斗机和严密的地面防空体系挫败。在柏林度过战争的第二个圣诞节之后,张海诺便动身返回舰队,而“俾斯麦”号也于新年的第一个星期四经由基尔运河返回波罗地海。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整修之后,升级完善了动力系统的“沙恩霍斯特”号也重新归队,身体复原的齐里格依旧担任舰长,1600多名舰员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二是原先的老兵,数百名新兵则在他们的带领下进行着正规而紧张的操练;10月份突入北大西洋的“舍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在经历了65天的海上征途后带着击沉敌船万吨的战绩进抵法国地布雷斯特港,它和驻扎在圣纳泽尔的“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以及“格奈森瑙”号已经完全称得上是德国海军的第二支主力舰队!
此外,即将加入战团的还有新建的重型航母“彼得施特拉塞”号和德意志级装甲舰“吕佐夫”号,前者是在舾装工程日夜赶工的情况下接近完工,经过雷德尔和张海诺的一再力争,预备配属给该航母地舰载机部队也已处于紧锣密鼓的整编训练阶段;后者则是在挪威战役中进攻卑尔根的行动中严重受损。经过8个月漫长的维修之后才得以重新入役,因祸得福的是这艘战舰得以在大修期间更换了新地柴油发动机和雷达火控系统,航速和火力精度的提升有助于大幅提高它的作战能力。
春天尚未到来,德国海军就已通过一系列的整备行动扩充实力为下一阶段的战斗作准备,而这个冬天对于他们的敌手英国海军而言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修整期。根据情报人员从英国传回的消息,英国海军多艘主力舰已经在这个冬天装配上了性能与德国海军相差不多地type型雷达,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大改装后重新担任舰队旗舰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全新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首舰“乔治五世”号。前者经过整整三年地大规模改装后已经从一艘一战时期的超无畏舰升格成为适应现代化海战的强大战舰,后者刚刚在圣诞节前后完工服役,虽然吨位上较俾斯麦号少5000吨,但在综合性能上却没有被拉下太多,其10门14英寸45倍径舰炮的强大火力配置、节的最高航速和type279型舰载雷达发辅助。在完全形成战斗力后必然成为英国海军对抗俾斯麦号地首选!
除了回归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新入役的“乔治五世”号,英国海军还在这个冬季假日重新调整了舰队部署。奇袭塔兰托地胜利让意大利海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重振雄心,这让英国人可以从容的将他们h舰队和地中海舰队的部分兵力抽调来加强本土舰队,从而继续保持对德国海军的优势。在春天来临之前,这支拥有“伊丽莎白女王”号、“马来亚”号、“罗德尼”号、“乔治五世”号、“胡德”号和“反击”号的强大舰队依然保持着他们传统的战略态势---以主力舰只紧锁北海出口,防止德国舰队突入北大西洋,在英吉利海峡则以岸炮、水雷和潜艇进行封锁。
英国,伦敦。联合作战司令部。
“根据我们刚刚获得的情报,结合我们此前多次军事会议上讨论得出的结果,我个人认为俾斯麦号在春夏交替时尝试突破北海封锁的可能性很大,掌握着整个挪威水道是德国海军的一个很大优势!”
海军参谋长、海军中将曼特罗克爵士素来是联合司令部中的思维活跃份子。在四个月之前的大西洋护航战中,他严格执行计划、以不变应万变的建议最终成功帮助英国护航船队避开了德国舰队的攻击,他本人也因此名声鹊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脑袋里的计策似乎永无穷尽的人,而他的积极乐观向上也是困境之下能够鼓舞带动身边同僚的宝贵品质。
“在如此重达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个所谓的抵抗组织提供的情报!”说话的是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海军中将约翰科洛宁托维。英国海军中擅长战术指挥的佼佼者,就在人们以为他对德国战列舰企图突入大西洋一事持否定态度时。他以那种特有的口吻说道:
“就数量而言,德国舰队单以手中的三艘主力战列舰似乎仍很难在同我们的正面对抗中占到便宜,他们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也远远少于我们,但阿道夫希特勒绝不是那种把单纯的数字作为一场战争或是战役发动与否的绝对因素的人,德国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多次创造了这样的战绩,他们显然不会拒绝新的尝试,而且我认为以恶魔的性格,德国海军不会等到4、5月份才开始行动!甚至……他们已经在为那艘强大的战列舰准备出航物资了!”
曼特罗克爵士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们从来没有把这个组织当作我们自己的情报小组,问题是在先前德国入侵低地国家、对英国发动空袭之前,他们的消息被事实证明是可靠的,而且我们的推测也指向了那个时间段!”
托维的口气有些强硬,“就算那样,我们提早进行准备也不会有错!”
说话一贯慢慢吞吞的老庞德这次却在两人话语间隙找到了空档,“先生们,请原谅我插一句话,在德国海军,一艘拥有200多名军官和士兵的战舰在投入服役后需要大概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