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那位船员解释道:“我不是海军,当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但我知道德国人建造这种战列舰就是为了袭击我们的商船队,这也是它们唯一擅长的!看刚才的炮击,那显然不是小口径火炮!”
对于这种非专业的推测,船员中间也没再有其他的质疑,一来他们在舰艇方面同样不专业,二来袭击他们的德国战舰是什么型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艘船能否最终顺利抵达英国。
“希望我们地巡洋舰能够多缠住它们一段时间!”脱下救生衣之后。约克和乔治在甲板上游荡了一会儿,但在风中淋雨的感觉一点都不好,加上海面上仍然黑漆漆一片,所以他们便重新返回舱室之中。和往常一样,约克总是乐于加入这种讨论的。
另一个年轻地船员乐观地说道:“听我爷爷说。日德兰之战中我们地驱逐舰就利用夜战地机会击沉了一艘德国战列舰。希望我们地驱逐舰今天也能创造那样地战绩!”
时隔25年。仍不时有人拿日德兰之战做例子。足以说明那场海战地经典程度。但就技术地发展而言。如今地海战已经发生了一些非常重要地变化。
“最好把那两艘德国战舰统统击沉!”马上有人附和道。
“两艘?我怎么觉得是三艘?”一个头发湿答答地船员看来有着不同意见。在这艘并不特别大地船上。人们彼此之间大都非常熟悉。因此炮击发生时。这位坚守在了望台船员对形势地判断明显更有“权威”。
“那就三艘一起击沉!”角落里有人喊了一嗓子。顿时惹来一阵善意地笑声。只是乐观归乐观。两艘德国战舰突然“变成”三艘。随之增加地还有人们内心底地担忧。
船员们继续聊了一阵子。接着该睡觉地睡觉去了。该值班地轮班去了。加上船上还没有人受伤。一切和往常没有太大地区别。不过。正当人们准备忘掉先前地惊魂之时。一个特别强烈地爆炸声将每一个人拉回到残酷地现实中来。
只一会儿功夫,随行的另一艘运输船发生爆炸的消息就传遍了整艘船,手头没活地船员们纷纷跑上甲板,那艘航行在他们前方大约2海里处的货船已经是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了!火光下。不断有人影从船上落入水中,偌大的船身更是不断向自己的左舷倾斜过去……如此惨烈的景象虽然在几个小时之前就已经见到过,但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危险的船员们心情顿时又跌回到了冰点,他们的第一反应时向船尾的方向张望,可那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正当船员们还在揣测的时候,突然间,又一阵剧烈地爆炸发生在前方,就在距离那艘起火的货轮不远处,另一艘货轮上也腾起了火球。而两者之间也就隔着大约1海里----船长们并非有意违反“分散撤离”的命令,但在货轮之间航速相差不大、新的目标指令又十分模糊的情况下,部分船只相伴而行实在不足为奇。
“不是炮弹,上帝啊!德国潜艇!有德国潜艇!”
有经验的英国船员顿时大声喊了起来,自战争爆发以来,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英国船只在大西洋上遇到德国潜艇并被击沉,那些黑色的猎手总是悄无声息的出现然后发射鱼雷,对于完全没有装甲保护的货轮而言,这些鱼雷是非常致命地!
在一支护航船队中。每当有船只被潜艇袭击时。随行地反潜舰艇总会及时发起反击,2个月来被这些舰艇击沉的德国潜艇总数虽然不多。对于那些货轮来说却是一个极其重要地保障。可惜这一次不再有驱逐舰冲上去用深水炸弹对付袭击者,那些勇敢的驱逐舰已经在对付德国水面舰只的作战中消耗殆尽,护航船队中虽然还有几艘装备反潜设施的武装货轮,但且不说它们的作战能力极为有限,这个时候更是连船影都看不到!
船员们再一次陷入恐慌之中,环顾四周,海面上除了另外两艘和他们命运相同的货船之外别无他物。依照往常的经验,他们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德国潜艇发现他们全然没有护航舰艇保护的情况下逃离这片海域。假若德国潜艇浮上海面全力追赶,他们就只有用船尾那门年纪可能比他们还大的2磅火炮与之对抗----因为这种旧式火炮的威力实在有限,甚至被一些船员看作是农田里恐吓乌鸦的稻草人。
果然,为了达到尽可能快的航速,船长下达了丢弃非必备物品的命令,并增调人马到锅炉舱和轮机舱,以确保动力系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出问题。很快的,甲板和船舷随处可见奋力搬运物品往船外抛的船员,船上那些对英国本土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诸如棉纺品等军工原料和各种食品已经成为多余的累赘,只有成箱的药品被划入非最后时刻不能抛弃的贵重物品。带着刺鼻的味道,滚滚黑烟从货船的烟囱中喷涌而出,这一切终于让船只的速度得到了提升,船尾远去的浪花就是最好的参照物。
“鱼雷!鱼雷!”
了望台上突然传来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人们来不及赞叹观测员那媲美猫头鹰般的视力,转过头去,竟看见一道白色的浪痕急速划来,那距离绝不超过20米!
船员们来不及做出更多的反应,顷刻间,巨大的火球带着弹片和各种各样的碎块向各个方向发散,一转眼就吞噬了大半个船舷,人们喊叫着朝相反的方向奔跑,却很快被烈焰和碎片扫倒,在甲板的下方,奋力工作的船员们同样受到了死亡的冲击,大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船舱通道,侥幸逃过一劫的船员们,却立马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没,这样的冰火两重天无人能够消受。爆炸之后是片刻的沉寂,紧接着,钢材断裂的刺耳噪音从各个方向传来,整艘船开始向左舷倾斜----之前两艘货轮所遭遇的不幸,在这里完完全全的被复制出来了!
这时的货仓,虽然被难闻烟味所弥漫,但呆在这里的船员在爆炸中的伤亡远比甲板和底舱的人员更小一些,只有一部分不幸的家伙被货物和架子压住,乔治正想和其他人一道解决他们,却被约克一把拉住了。
“我们没有时间了!”约克这时候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同伴想要说什么,他硬是拉住对方朝通道跑去。乔治虽然不想就这样抛弃自己受困的同胞,但本能的求生**让他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穿过还没有坍塌的通道,两人跑上甲板,那里已是一片狼藉。尸体以及即将成为尸体的人横七竖八,被炸碎的东西满地都是,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和其他一些莫名的、令人作呕的气味。
“快!”约克朝两边张望了一下,目光扫过不远处悬挂在船舷旁的救生艇时稍稍停留了一下,但他接下来的第一个动作却是打开旁边的铁柜并从里面取出两件救生衣。这艘货轮倾斜的速度有些超出人们的想象,只一会儿功夫船体与海面的横向夹角就将近45度,眼看来不及再去放下救生艇,约克喊道:“跳!”
由于船身倾斜,原本有十几米高的船舷已经降低了许多,在火光的照耀下,乔治看到了翻滚的海水中漂浮着许多尸体和碎片,看到了那些挣扎着试图重新回到船上的人们,就在他犹豫之间,约克已经率先跳了下去。没有任何余地,乔治鼓足勇气,也跟着跳了下去……
弥天
第013章 - ~战争剧场(1)~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场席卷世界的战争中,作为两百多年来的传统海上霸主,英国人着实吃够了潜艇以及鱼雷的苦头,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世界上的第一条鱼雷却是英国人自己发明的,并且长时间的在技术上保持着领先优势;在潜艇的建造和使用上,英国人的步伐也要比自己的对手早得多,他们1866年便建造了第一艘具有现代意义的电动潜艇,而当德国人着手建造他们的第一艘军用潜艇时,英国海军的战斗和侦察序列中已经拥有了超过40艘潜艇!可是等到一战爆发时,英国人却突然发现德国潜艇的数量、质量尤其是战术突飞猛进!那艰苦卓越的四年战争期间,人们只知德皇可怕的水下舰队,却忘记了英国海军还有一群数量可观的潜艇。
现如今,新政换旧政,新人换旧人,英国人却还在备受老伤困扰。
一艘不明身份的潜艇,面对一支舰种齐全且配备有大批反潜舰只的舰队,且不说如何开展进攻,自保还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但“声望”号、“皇家方舟”号、“光辉”号等一长串的名字着实让英国人患上了“杯弓蛇影”的毛病。警报响起之后,大批训练有素的护航驱逐舰及时做出反应,它们用深水****轰得那艘可疑潜艇只有拼了老命往深海逃去方才保得一命,至于舰队的主力舰艇,在这期间却在海上绕了一个大弯子----耗费燃料事小,耽误行动事大,素来精明的英国人有些举动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意外”的小插曲还没有就此结束,尽管眼下尚不能确定那艘不明身份的潜艇是否已经窥视到了这支舰队的真实面目,舰队指挥层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多数人赞同减慢舰队航速、提高反潜戒备,同时加强对随行航空母舰----“暴怒”号、“勇敢”号和“胜利”号的保护工作。此时除去在地中海舰队服役的“光荣”号和不久前返修的“鹰”号,这三艘新旧不一的航空母舰已是英国海军最后的机动航空力量。它们地作战指标虽然强于仅有一艘正规航母和两艘商船改装准航母的德国海军,但考虑到英国海军维系海上航线和进行封锁的艰难任务。以及愈发严峻的亚洲局势,这些航母是远远不够的。
值得一提的是,与光辉号同级地“胜利”号航空母舰系不久之前刚刚完工的新舰,迫于形势,英国海军在最后阶段不得不一边完善舰上设备一边训练舰员和飞行员,待到该舰正式服役时。已搭载有管鼻藿”式舰载战斗机、“贼鸥”式战斗轰炸机以及“大青花鱼”式鱼雷轰炸机各一个中队,并且初步形成了战斗力。这级航空母舰的载机量并不突出,却具备非常好的抗打击能力,这与德国人的航母设计思路颇为相似。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庞大的混合舰队一路平安无事,但这段时间行驶的距离只有原计划的三分之二。面对这种情况,舰队指挥官约翰托维中将拉长着一张脸。眼看离天亮只有个把小时了,海面上地风雨还是没有减弱的迹象,航空母舰上纷纷发来灯光信号:风浪较大。是否按计划将舰载机升上甲板并做好出击准备?
托维盯着前方看了好一会儿,视线却无法穿透黑暗看到舰首前方的世界。就舰艇地摇晃程度来看,眼下的海况说不上多么险恶。但无休止的风浪对舰载机的起降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就算舰载机能够起飞,糟糕的天气也会让它们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何况,航空鱼雷还是些非常敏感的家伙,海浪过大很可能导致它们提前爆炸或是或是偏离目标。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不管天气再怎样糟糕,该发生的就会发生,战争尤其如此。
想着差不多再有两个小时就能碰上德国舰队,作战经验相当丰富地托维虽不像初出茅庐的见习军官那样紧张到心脏狂跳、手心发汗。心理却并不平静,一点儿紧张、些许忐忑,还有对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考虑和担忧,心情复杂连带嘴里都泛着苦味。“将军,咖啡!”
参谋官适时的端来一杯浓香四溢的热咖啡,在这黎明前最易困倦的时刻,值守****的人们正需要一点“刺激”。托维极有涵养的道了声谢,端起的咖啡杯刚刚碰到嘴唇,便见另一名参谋官夹着文件夹疾步走进指挥室。
“伦敦发来密电!”参谋官咬字清晰地报告到。
托维只好将到手地咖啡杯重新放下。从对方手里接过文件夹。有些时候。由参谋官当众宣读电报能够起到非常积极地作用。有时候则不然。具体自然是由在场地主官决定。
托维匆匆扫了一遍抄述电报内容地文件纸。表情依然平静。眼神中却蕴藏着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地东西。
在这指挥室里。几乎人人都对电报地内容感到好奇。但托维迅速合起文件夹。单手递还给那位参谋官。一言不发。意指收起存阅。由于所谓“高级参谋团”地那群老头儿。他这样地处理也不失为一种无奈地明智之举----这群人要是知道了不久之前又有好几艘原属护航船队地货轮在途中被德国潜艇击沉。免不了要非常严肃地就德国潜艇地威胁进行一番讨论。但这样地讨论又能得出什么样地实质性结果?在局势瞬息万变地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战机。时间就是一切成员。对于托维此举也是面面相觑。但见这位海军中将始终背朝他们。前来送达电报地参谋军官也迅速退出指挥室。竟只好装作没事发生一样。
舰队司令官终究是舰队司令官。在他地旗舰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凌驾其上、肆意摆布!
不过。这时候托维却没有多少心思可以放在这些老头身上。一艘又一艘英国商船在那片充满未知因素地海域被击沉。快速战舰、潜艇。这都是德国人最擅长地攻击方式。接下来会是什么?
一名优秀地指挥官之所以需要超人地耐性。为地就是在所有谜底揭晓前保持清新地头脑。而不是陷入急功近利地浮躁情绪之中!
不知不觉间,杯中地咖啡已经冷却,指挥室里的军官们看起来仍然各司其职、忙忙碌碌,气氛却异样的沉闷,没有人大声说话。没有人随意走动,结束休息返回指挥室的高级参谋们,也难得的保持着沉默……
不知不觉间,海面上不再漆黑一片,暗灰色的光线取代了无尽地黑暗,人们逐渐能够看清舷窗前方的炮塔和甲板,看到冒雨执勤的水兵们,看到昂首指向远方的粗长炮管……
“将军,我们刚刚截收到水神号的电报!”负责通讯的参谋官匆匆跑进指挥室。
“什么情况?”托维侧过头。嘴角有些不自然的颤动。
参谋官回答道:“他们用雷达探测到先前疑为受损的那艘德国战舰,已经从昨晚10点的位置向东移动了约40海里!”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地高级军官们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动作:抬手看表。这时候已经是早上5时许了。
“40海里?”托维像是在求证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又像是要表达自己内心地“小小”惊讶。其实用不着多做分析就能读出这个数字所反映的事件----那艘德国战舰正以大约每小时6海里不到的平均速度向法国海岸行驶!
老将们这时候都还很沉得住气,没有人脱口说出“那艘沙恩霍斯特级战舰真的受损了”之类的的问句,但是眉宇之间,有人满怀期待,有的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总之在场没有完全无动于衷的。
“先生们!”托维突然转过身,看着“高级参谋团”地老头们大声说道:“现在有两种可能,第一。那艘德国战舰真的出故障了,第二,那艘德国战舰并没有真的出故障!我们的选择也有两个,第一,主动攻击,第二,不主动攻击!”
大概没有想到这位并不受高层绝对信任的舰队司令会突然抛出这样看似拗口无趣但却十分尖锐的问题,这句话的言下之意便是在问:我们打是不打?
打是不打也许就在一句话,但要说出这句话却不是一时意气可以做到的。在深思熟虑的同时,还得扛上一副沉重地担子。身经百战抑或是阅历丰厚的老将们一时间都没有吭声,异样的沉默持续着,令指挥室里年轻一些的军官们体会到了何所谓真正“令人窒息的气氛”。
托维转过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右手边不远处的少校参谋,这位高个子的军官看样子早有准备,因为他刚才就用铅笔在自己那牛皮封面的本子上写着划着,这时便不假思索的说道:
“我们现在地位置距离那三艘已确定地德国战舰,应该还有大约120海里,这已处于舰载机的正常攻击范围!而那些德国战舰距离法国海岸约250海里,很快就将进入德国空军地作战半径!”
这时候。托维以一种带有挑衅意味的眼神看着这些所谓的“高级参谋们”。在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这些人发言一个比一个积极,说起战法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可到了真正要刀枪见红的时候,却又变得出奇的“谦逊”了。
忍耐了许久,先前非常积极的乔帕金将军终于还是忍不住了,他的大嗓门打破了这要命沉寂:“我建议派几架水上飞机先去侦察一下,这花不了太多的时间!我们可以根据侦察机的报告情况做出下一步决定!”
表面上看,水上飞机在这样的天气是比舰载机稍稍安全一点,至少它们不会一碰水就沉,但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降落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更重要的是,目前服役于英国海军的水上飞机,仍以海象、剑鱼这些性能落后的型号为主,一旦遭遇德国的作战飞机,它们不仅没有招架之力,能够逃生就相当不错了!
托维虽然对高层派这么一群老头儿来“协助”自己有些耿耿于怀,但他也不是那种气量小的人,在稍稍显示了海军将领所必须具备的魄力和决断力之后,他仰首挺胸的下达了新的命令:
“巡洋舰队和光荣号航空母舰各派出4架侦察飞机进行扇面侦察,第一目标是确认在逃德舰的具体方位,第二目标是观察德舰周围海域情况!”
接到指令后,各舰迅速行动起来,不多时,四架海象式水上飞机先后通过弹射轨道离开搭载它们的巡洋舰,这些外观上看起来有些笨拙的水上飞机上装备有大功率发报机,并配有专门的观察员和无线电通讯员,虽然速度偏慢、火力偏弱,但飞行稳定性较为理想,用来执行海上侦察、搜救和低强度巡逻任务十分合适。
十多分钟之后,第一架“管鼻藿”式舰载机也冒雨起飞,在短短三分钟时间里,四架“管鼻藿”就像勇敢的雨燕般头也不回的钻进茫茫雨幕之中。
这时候,留给托维以及英国舰队的,除了等待,还有无尽的期盼。
“它又来了!”
在持续以超过30节的高航速行驶的“水神”号轻巡洋舰上,雷达监测员再次发出警报,但这种警报里感慨和无奈的成分远远多过于惊讶。在这片苍茫的大海上,英国舰员们并不热衷于这样猫捉老鼠的游戏,因为他们扮演的是鼠,一个不小心就有被猫吃掉的危险。而那只装备有8门203毫米舰炮的猫,冷不丁就从雷达探测的边缘地带射来一排炮弹,时而远远偏离目标,时而近得惊出英国人一身冷汗;或者以节的最大航速猛冲过来,迫使英国水兵们使出吃奶的力气----水神级轻巡洋舰的最高航速恰好也是节!
这样你追我逃、你撤我盯的游戏,两艘巡洋舰在海上玩了整整****,英国舰员们倍感疲倦,他们觉得对手们大概也厌倦了这种把戏,这个时候,大家最想做的事情应该就是各自返航、安安稳稳的睡上一觉吧!
就在“水神”号巡洋舰上的英军官兵们揣摩着这次德国巡洋舰又要搞什么把戏的时候,却完全没有预料到正在悄然迫近的巨大威胁。在雷达完全没有预警反应的情况下,还是了望台上的水兵最先发现那几架贴近海面飞来的飞机----在这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竟然以如此危险的高度飞来,英国水兵们惊呆了,更让他们感觉下身湿热的是,海面上几条白色的痕迹正急速划来……
弥天
第014章 - ~战争剧场(2)~
(xue很难想象,外表丑陋的“海象”式水上飞机和大名鼎鼎的“喷火”式战斗机竟同是秀泼马林公司的产品。该机型从早期的“海鸥”式水上飞机发展而来,1936年投产,到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已经装备了100多架。这种可轨道弹射起飞的水上飞机尽管看起来十分笨拙,却被广泛装备于皇家海军的各种大型战舰,在战争中前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左前方海面上发现红色烟雾!”
位于机身正上方的那台发动机既为这架飞机提供了唯一的动力,也在不停制造着噪音,正因如此,处于机鼻位置的观测员只得尽量大声的与身后机舱里的驾驶员进行交流。为了尽可能扩大目测范围,这种水上飞机前后各配有一名观测员兼机枪手,他们的座位像坦克舱盖一样可以开合,并通过内部通道与驾驶舱相连。在遇到敌情时,他们还可以移出半固定的毫米“维克斯k”型机枪用于自卫----尽管这种武器在如今的空战中显得作用微弱。
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飞行员们的视线,从数百米高的空中向下看去,昏沉沉的海面上隐隐飘着小小一抹红色,这情景就像是一筐子黑豆中间放了一颗红豆,不用力看,好像还很难看出来。
用望远镜继续对着那个方向观察了一会儿之后,位于机鼻的观测员继续拉扯着嗓子喊道:“海面上有一只小艇!”
尽管穿着雨披,造型很是拉风,但在风雨交加的天气坐在这样的位置上,显然要比坐在封闭机舱里的驾驶员遭罪----没准他连内裤和袜子都湿透了,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驾驶员没有任何的表示,飞机很快开始下降,一边以海面上的那抹红为中心在空中盘旋了小半圈。
“那估计是英国船员!”观测员又喊道,他手里有一副双筒望远镜,只是根据望远镜的原理,放大倍数越高。观察时的平台就必须越稳定,否则很有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楚。
年纪不大但看起来很拽的驾驶员在语言上依然没有任何地表示,不多时,飞机便已降低到非常接近海面的高度。在这波涛起伏的海面上降落确实是件考验技术的活儿,笨拙的“海象”小心翼翼的试了试水,这种船型地机身看起来对复杂海况的适应力不错。经过了两三次降落尝试,飞行员成功将它降落在海面上。这时候,除了宽大的机翼和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它简直就是一艘快艇,并以远远超过普通船只的速度向着发出红色烟雾信号的小艇驶去。
“英国人?”
距离小艇尚有几十米,机鼻位置上的观测员便操着他那挺机枪大声朝对方喊话,这里毕竟是敌我双方都有可能出现的交战区域,一艘英制救生艇和一群穿着并不统一服装的人并不完全等于一群等待救援地英国船员。这时候,那船人显然已经认出了这架飞机的身份。他们站起来用力挥动双手、大声呼喊,看起来十分激动。
海象式水上飞机地设计用途虽然是侦察搜索。可它有限地机舱加上货舱容纳不下太多地人。何况飞行员们这时还有重要地任务需要执行。在靠近小艇之后。机鼻位置地观测员手里仍然把着机枪。他高声问:“你们是谁?有多少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艇上地一个浑身湿透地中年人以浓重地苏格兰口音答道:“先生。我们这里一共15个人。大都是远洋货轮赫姆号地船员。几个小时前我们地船遭到德国潜艇袭击!我们还在途中收留了另外几个英国人。他们也是不幸遭到德国潜艇袭击地轮船上地船员!”
观测员稍稍放松了警惕。这时候。驾驶员一脸严肃地从机舱里探出头来。“嘿。你们中有重伤员吗?”
那名答话地船员左右看看。然后摇了摇头。“没有。但我们中很多人都受了轻伤!”
“诺曼。把飞机上地罐头和药品给他们!”驾驶员转过头冲着后面地机枪手喊道。然后又把头转回来。对那艘小艇上地船员们说:
“实在抱歉。我们现在还有非常重要地任务。我们会将你们地位置和情况向上级报告。你们用不了多久就会得救了。祝你们好运!”
船员们脸上显露出不解地表情,他们要的显然不是罐头和药品,孤立无助的在大海上漂泊的滋味并不好受,燃起希望后被重新抛弃的感觉更是糟糕,可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得默默的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在从飞行员们那里得到一布袋罐头和些许药品之后,落魄的船员们眼巴巴地目送这架飞机重新滑行、飞离海面最终消失在他们地视线之中。然后。带着无比失落的心情。开始清点随身物品、收集可以饮用雨水,并期盼下一个希望早点到来。
风雨中。另一架“海象”上地飞行员们也在认真观察着海面,但在茫茫大海上寻找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在这天公不作美的的情况下。好在,这架飞机上搭载了一种“秘密武器”,它的存在能够解决飞行员们在观测和预警方面的主要问题----即便是在茫茫黑夜,只要目标体积不至于比浮上海面的潜艇还小,并且处于大约10海里的范围之内,它就能够找出目标并将其反映在特定的仪器上。
这便是英军最为骄傲的军用设备之一,asvmk1型机载雷达。作为老牌的工业强国,英国虽然由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崛起以及上一场战争的巨大消耗而出现衰弱,但在许多方面仍占据技术优势,雷达就是其中一样。在不列颠战争期间,英国利用大量的陆基雷达进行防空预警,进而挫败了占据数量优势的德国空军,这一事实已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机载雷达以及装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在这场重要战役中同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早在1939年末、40年初,采用纳米波段的asvmk1/mk2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和a1型机载夜间载击雷达就已经开始装备英队,它们也成为世界上首批实用机载雷达。当不列颠空战渐入之时,装备雷达的“英俊战士”式双发重型战斗机及时加入英国空军的作战序列,并很快在一系列的战斗中表现出良好的作战性能,为最终挫败德国人对英伦三岛的第一次空中攻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机载雷达的体积虽然在不断减小,造价却依然令人咋舌,加上一些早期设计的飞机由于结构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承载,而飞行人员也需要假以时日方能完全掌握技术,目前雷达在英国海空军中的普及性还是很有限的。例如在英国海空军的400余架“海象”式水上飞机中,就只有百余架加装了mk1型对海搜索雷达,而“管鼻藿”式舰载战斗机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由于飞行速度原本就低于“飓风”和“喷火”,加装雷达又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因此完全被排除在改装范围之外。
即便是加装了mk1型对海搜索雷达的“海象”,除了造价较其他飞机有大幅增长之外,命运未必好到哪里去,因为目前交战各国随便一种战斗机都可以轻松将其击落,而且对海搜索雷达似乎在对空警戒上没有任何的帮助,以至于当两架深色的飞机悄然迫近时,飞行员们竟然没有任何的反应,等到机背位置的观测员目光闻“声”而去的时候,自己已经处于对方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哒哒哒哒……
连串的毫米子弹准确而凶猛的撕碎了“海象”脆弱的机体,毫无防护的发动机瞬间被打得起火,笨拙的水上飞机往旁边一歪,旋即无可挽回的向海面坠去,一息尚存的飞行员甚至来不及向其他人发出警告!
没过多久,另一架装备有mk1型雷达的“海象”顺利找到了目标。为了进一步确定对方的身份,飞行员大胆靠近对方,这一冒险的付出很快换来了收获,机上的观测员也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找到了那两艘结伴而行的战舰。从空中向下看,它们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同样简洁流畅的舰型,同样配置的三联装火炮,还有舰首舰尾上同样醒目的铁十字徽标!
“发现德国战舰两艘,均以不超过10节的航速向东行驶,初步断定它们为沙恩霍斯特级!”机背观测员、机枪手兼通讯员迅速用无线电将这一段简短而重要的报告发送出去。不过,机组成员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在这目测完全可以观察到的距离上,德国战舰却并没有向他们开火---虽然双联装的105毫米高炮想要击落这样高度的侦察机并不轻松,但至少能给对方造成心理震慑,从而扰乱对方的侦察行动!
当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时,聪明而又具备大局观的人通常会试着思考这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可惜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等到这架海象上的英国飞行员感到不妙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逃脱德国bf109t型舰载战斗机的攻击了……
弥天
第015章 - ~战争剧场(3)~
既然“海象”都可以飞到敌方舰队上空,人们没有理由怀疑性能毫不逊色的“剑鱼”、“贼鸥”和“大青花鱼”。于是,在两队“管鼻藿”的保护下,3架用各种奇怪动物命名的作战飞机在英国舰队上空完成集结后,以间隔不大的两个波次向东南方海面扑去。
舰载机群风雨无阻的开展攻击,这壮观的场面令老将们豪情满怀。虽然开局不太顺利,但战局看来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纵然德国战列舰的防空能力强悍,这些英国军官们心里想,这次也难逃一劫了吧!回想一年前在苏格兰西北部海域的那场海空大战,上百架轰炸机却打不沉哪怕一艘德国战舰,英军官兵们无不对空军的表现倍感失望。表面上看,参战的英军航空部队轰炸命中率低得令所有英国人感到羞愧,但在战斗结束之后进行检讨时,英军高层指挥官们却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失误,那便是陆基轰炸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根本不适合用来对付高速行进中的舰队!相反,那些航程、载弹并不占优的海军飞机,却可以凭借有效的战术给敌方舰只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很快,这一理论便在塔兰托之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英国海军一举摧垮了意大利海军对地中海的野
当然,塔兰托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空袭的突然性和意大利人的疏忽,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德国人可以凭借舰载雷达提前预警,同时他们的舰艇能够在海面上进行规避。*****正因如此,托维和他的“高级参谋团”对此次派出的舰载机部队提出了一个并不算高的要求:迟滞德国舰队撤退的脚步,直到英国舰队地主力战列舰迎头赶上!
攻击机群终于浩浩荡荡的消失在视线之中,站在“伊丽莎白女王”号宽敞的上层指挥室里。看着海面上的视线逐渐明朗,舰队指挥官约翰托维中将却依然眉头紧锁,无休无止的雨点仿佛给这片海域蒙上了一层薄纱,让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