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最厉害的皇帝刘邦

第四章 斩蛇起义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第四章斩蛇起义(本章免费)

    芒砀山斩蛇

    秦朝末年,朝廷征集大批民工到咸阳服劳役,为秦始皇修建陵墓。沛县从牢里拉出一百二十个刑徒充当民工,县令曹德有意要害刘邦,就让他押送这批刑徒去咸阳。

    当时的秦律规定,凡押送劳工去都城的官吏,必须凭地方上开的关牒,于三个月内到达,而且一个人不能少,这两条有一条做不到就要杀头。

    他们出发的时候,为防止这些人中途逃跑,这一百二十个刑徒都带着枷锁,用一根绳子拴着,形成一条长蛇阵。有人内急,喊一声,刘邦和两个帮手就过来把手给他解开,让他到路旁草棵里解决了。有些人借此就逃跑了。这也是屙屎、尿尿又叫“解手”、“方便”两个词的来历。

    这次远行,刘邦带的两个帮手一个叫史劲,一个叫许横。他们带着这么大一个队伍,一会你要解手,一会他要解手,还有人故意整他们,三个人要不断地跑前跑后,不几天就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刘邦也看出有人故意耍他们,于是就规定一个人一天只能解两次手,而且只能在中途休息的时候解。他们手里有剑和棍,众人双手又都被枷着,不得不从。这样走着很乏味,刘邦就让大家讲故事。

    他先讲了一个。“上古时候,众生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只吃些野果为生。后来主管地上生灵的陈神仙发现动物间有互相残杀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站立起来的人,什么都吃。神仙把这个情况向天老爷作了汇报。天老爷说:‘怎么会这样,我希望众生都很快乐,这样那些弱小的生灵怎么会快乐呢,你去查查什么原因。’陈神仙下到世间了解,原来是世上的人太快乐了,男人都长着一个大**,能长能短,伸长时有几丈长,随时随地都在**取乐,生的小孩太多了,野果不够吃的,他们就吃别的动物。天老爷一听大怒,说:‘这些人类也太不要脸了,罚他们以后都穿上衣服,不能**裸地到处留情。’陈神仙说:‘关键是那**太长,干起那事太方便。’天老爷说:‘那就给他们砍了,不叫它作怪。’陈神仙又说:‘都砍了那以后人类就要绝种了。’天老爷沉吟一会道:‘那就留一点吧,留一庹吧。’没想到这陈神仙耳朵有点背,天老爷这句话又说得声音轻,他听成了‘留一挼’,砍时就只给留了个渣。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人的**比猪比羊比牛比狗的都短。”

    刘邦讲罢,众人哈哈大笑。

    一个叫韩河的刑徒说,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庄上有一个男的,刚结了婚,就被抓壮丁抓走了。他的老婆一个人在家很寂寞,不敢和别的男人勾搭,每天只能逗着家里养的一条大黑狗玩。有一天晚上实在无聊了,她脱了衣服睡在床上,捏着那狗的玩意向她身体里送。谁知那狗通人性,竟动作起来,干得她好不舒服。从此每天晚上吹了灯就和狗干那事。过了几年,男的突然回来了,两个人自然亲热得要命。谁知到了半夜,男的老听着门外有动静,就去开门看看,没想到他家的那条狗一窜多高,一口咬住他的脖子把他咬死了。”

    韩河讲罢,有人说他“胡吊扯”,更多的人则默不作声,若有所思。

    这样一连走了十几天,他们才到了芒砀山脚下。在驿站里吃过饭,就匆匆上山了。这芒砀山绵延上百里,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树大林深,荆棘丛生,常人要想走过都很难,那些刑徒带着枷锁,还被一条绳子拴着,在这大山里根本无法行走。费了好大的劲,他们才到了一个小山头空地上。刘邦让大家歇息一下。刑徒们一个个哭爹喊娘,怨声载道,说“这样走猴年马月也到不了”,强烈要求把绳子解开,把枷锁拿掉,不然打死我们也不走了。

    刘邦说:“我把绳子解了,你们要跑了怎么办?”

    众人答:“你放心,我们保证不跑。”

    现在已经跑了几个人,刘邦想走路上再收买几个以凑足应征之数。他不相信这些人都会规规矩矩地跟他走,但不放他们,又确实走得太慢,十几天才走了二百多里路,照这样下去,别说三个月,三年也到不了咸阳。于是就把这些人的绳子和枷锁都打开了。

    可想而知,这些人都是蹲过牢的,家里也都有老有小,特别是听了韩河讲的故事后,早生逃跑之心,一旦放开,一眼看不见就有人钻到路边草棵里不出来了,乘机逃走。

    队伍向山头进发,史劲在前面开路,许横殿后,刘邦在中间前后顾着。快到山顶的时候,林密草深,有一个人向路边一闪撒腿就跑,许横看见,紧追几步就把那人抓了回来,交给刘邦处治。刘邦让队伍停下来,要把这人斩首示众,以警告其他人不要再俟机潜逃。

    刘邦怒气冲冲地说:“为了快速行路,我听从大家的意见,把你们的手脚都放了,没想这人竟敢逃跑,现在把他就地正法,看谁再敢逃跑!”说着,刘邦挥剑向那人脖子上砍去。

    说时迟那时快,有一个叫郝松的彪形大汉伸手把刘邦的胳膊架住了,说道:“你要敢杀他,我们就把你给杀了。”

    大家齐声拥护:“对,先把他们给杀了。”

    “你们要造反吗?”刘邦大声吼道。

    “造反又怎么样?有领头的照造。”那彪形大汉说。

    刘邦看今天的形势不大对劲,心想如果硬要把这逃犯给杀了,肯定会激起众怒,招来杀身之祸。如果不杀他,到不了咸阳这帮刑徒就会跑完。即使他们不跑,三个月也到不了咸阳。无论怎么着,自己到咸阳只有一死了。与其到咸阳送死,不如现在把这些人放了,积点德,自己也跑了算了。

    那时全国各地造反的起义军已经风起云涌。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声震全国。刘邦这次本不想出来,家有吕雉牵挂着,是县令想害他硬把他派出来的,他正想回去报仇。加之吕公相面说他将来贵不可言,他看陈胜、吴广能举大事,觉得自己何尝不能拉起一支队伍来。今听有人说,只要有挑头的,就敢造反,顿时触动了他那根要干点大事的神经。于是话锋一转说:“既然大家什么都不怕了,我也就不管你们了。我今把你们放了,你们各自干各自的去吧。”

    众人一听,马上欢呼雀跃:“回家了,看老婆去了。”一窝蜂散去。刘邦身边只留两个亲随,陡然间好不空旷凄凉。

    三个人呆在那里一动没动老半天时间,忽然刚才散去的一帮人又回来了。刘邦问:“你们怎么又回来了,不想回家?”

    郝松等人回答:“刘公,你这么讲义气,把我们都放了,你下步怎么办?”

    “我去投奔义军去,你们就不要问了,哪里不能养我一个人。”刘邦说。

    众人喊道:“与其投奔别人,不如你带着我们干算了,我们也起义。我们这些人都是在押的犯人,回到家里还得被抓回去,不回了,宁愿跟着恩公闯天下。”

    “你们愿意跟我干?”刘邦一听,正合他的心意,看了他们一眼,还有三四十人,现成已是一支不小的队伍。兴奋地说:“那好,我们就组成一支起义军,下山去招兵买马,大干它一场!”

    中午他们吃了些自带的干粮,下午沿着山路向西继续前进。初秋的阳光从树缝中照过来,让人有些发懒。刘邦中午喝了几两酒,有点醉意,跟在队伍的后面。他说:“这个山很好,能进能退,我们就在这里扎根。”正行进间,忽然前面的人“嗷刺”一声退了回来,一个个吓得脸色蜡黄。

    刘邦忙问:“怎么回事?”

    “前面一条大蛇挡住了道路,有一个兄弟腿被咬住了,还没松开。”退回来的人颤颤惊惊地说。

    “我们都是不怕杀头,敢起义,闯天下的人,还怕什么大蛇,待我去看看。”刘邦仗着酒性,勇敢地来到队伍前面。

    这蛇不见则可,刘邦见了也吓得一激灵,毛发一下子竖了起来。那蛇通体雪白,在太阳光照射下,鳞光闪闪,身子有碗口粗细,嘴里正衔着士兵的一条腿,两只眼睛有牛眼那么大,恶狠狠地盯着来人。看见刘邦过来了,丢下士兵昂头就向刘邦扑来。刘邦手提三尺剑,来不及躲闪,一闭眼,挥剑用力向蛇砍去。这一剑正砍在蛇支起上身的部位,“哇”地一声叫,那蛇晃晃脑袋倒下了。众人被吓呆了,如果不是刘邦眼疾手快,就被那蛇张开的血盆大口把头给吞进去了。刘邦也不知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劲,这么粗的一条蛇,情急之下,竟叫他一剑挥为两段。众人齐呼:“刘公神力,真是上天派给我们的首领啊。”刘邦挥剑再砍那蛇身,无论怎么用力,也只能砍出一个血印子。他心里想刚才一定是暗有神助。

    斩蛇耽误了好长一段时间,夕阳西下,当天无论如何走不出大山了,刘邦就安排大家搭起草庵或在枝叶浓密的大树下休息。那时是初秋的天气,山里的蚊子还很多。可能是刘邦这人天生的贵气,他到哪里哪一小片就没有蚊虫,因此有多人过来围在他的身边。他和史劲、许横、郝松等人计议:“起义造反可不是一件小事,让官府知道了就是杀头之罪。我们现在人还很少,一时成不了气候,不妨先在这山里住下来,派人下去招兵买马,等人招得差不多了,我们就到附近攻打官府。”

    众人认为这个办法好,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史劲等担心道:“怕的就是现在人不好招。”

    刘邦说:“现在老百姓都被官府害得走投无路了,巴不得起来造反。只要听说造反有饭吃,肯定都会积极响应。”

    “这样最好,我们很快就能壮大起来。”众人摩拳擦掌地附和道。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家按照头天晚上商量的意见,分头下山招募兵马,筹集粮食。有一只队伍刚出发不久,就有人跑回来告诉刘邦:“遇到一个老妪在那里哭泣,我们过去问她有什么事跑到深山老林里来难过,她说‘她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就要下凡称帝,昨天被赤帝之子杀了,因此在这里哭,我要找那赤帝之子算账’。我们就问她:‘你儿子怎么被人杀的?’老妪说:‘那赤帝之子也要称帝,昨天我儿子变成一条白蛇挡住他的去路,没想被他一剑杀了’。”

    刘邦说:“有这回事?带我去看看。”

    刘邦随着报信的人来到那老妪跟前,老妪还在那里哭泣,抬头一见是刘邦,猛地站起来举起手中的藜杖就向刘邦打来。刘邦转身就跑,老妪紧追不舍。众人呼喊着来护刘邦,竟追不上他们。到了一个无人处,老妪竟“唰”地一下跑到了刘邦的前面,拦住刘邦的去路,喝道:“哪里走,还我的儿子来!”

    刘邦急问:“我什么时间见过你的儿子?”

    “你昨天杀的那白蛇就是我的儿子,偿命来!”老妪说着,举杖又向刘邦打来。

    刘邦急忙用剑架住,信口胡诌道:“这大山里我怎么还你的儿子,到平地就还你。”

    “哼,那样也好。”老妪气愤地说。两人正僵持着,众人赶了过来,护住刘邦,再看老妪时,已不见了。众人奇怪。

    刘邦这一会跑得满头大汗,冷静下来后也感到这事太神乎了。过后,众人议论开了,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刘邦是赤帝之子,不是凡人。刘邦借机对大家说:“大凡帝王出现,都有异象,刚才大家看见了,那老妪老态龙钟,跑得比我还快,说不见就不见了,肯定是哪方神灵。她说我是赤帝之子,看来我们要干的事,是受命于天,肯定能成。弟兄们好好干,将来都能大富大贵。”

    众人齐呼:“我们决心跟着刘公干,你以后富贵了,别忘了我们。”

    “不会的,大家放心吧。”刘邦大声喊道。

    刘邦这时怎么也想不到,他将来能当皇帝,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他顺口说的一句话,许诺那老妪“到平地时还他儿子”,果然到了他的第十一世孙汉平帝时,王莽杀了平帝篡汉,兑现了二百年前刘邦说的话。“平帝”谐“平地”之音。据说这王莽就是被刘邦杀死的白帝之子转世。

    荣称沛公

    刘邦一席话,把大家的志气都鼓起来了。他们下得山来,把刘邦是赤帝之子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说刘邦将来一定能当皇帝,老百姓将信将疑。有些青壮年,正想出去逛逛,闻得刘邦招兵,还有饭吃,踊跃跟着他们上山。当时的老百姓已被官府搜刮得粒米殆尽,实在拿不出吃的飨助义军。他们就学官府筹粮巧取豪夺的办法,到一些大户那里去借粮,说是借,实际上就是强行去扒,永远没有还的时候。他们扎根芒砀山,昼出夜归,不到十天的工夫,就聚集了三四百人,筹集的粮食也足够他们吃的。

    看着一转眼就拉起了一支队伍,刘邦心中暗喜。他想:原来起义是这么回事,只要瞅准机会,敢想敢干,什么都有可能做到。几天前还担心自己前途暗淡,一咬牙豁出去向前迈了一步,再看就是另一番天地。奇啊。今后就按这个路子走下去,到底能干到什么程度谁也难说。

    一伙人在芒砀山上休整了几天,刘邦把他们分成三个组,让史劲、许横、郝松各带一个组,自己身边留了几十个人随时听候调遣。吃饱喝足,没有事干,他就叫懂些武术的人教其他人练武。没有兵器就让大家砍些木棍代替,说到山下安个铁头就是长枪。沿袭下来,刘邦的部队一直以长枪见长。

    刘邦没带过兵,有这么一支队伍在手里,他以为很了不起了。加之他建功立业的心很迫切,时时按不住就要下山去闯荡一番。那些士兵们几天吃饱了没事干,浑身憋得慌,巴不得找个地方一试身手。两方面的因素一碰撞,像两个情人见面似的,一拍即合,迅速擦出了火花。

    芒砀山下有一座城池叫永城,城市很坚固,守卫的士兵也很多。刘邦一伙人初生之犊不畏虎,起义的首个目标就选定攻打永城。他们这些天在山上啸聚的消息,也传到永城太守文震的耳朵里,文太守说:“谅他一伙毛贼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待我腾出手来,派几个官兵一举把他们驱散了。”

    还没劳官兵腾出手来,刘邦他们就不请自来了。芒砀山在永城东边,他们选从西边城门攻城。由于没有任何防备,趁晚上城门还没关的当口,先由小分队把守门的官兵治了,随即大部队跟着蜂拥而进。之前,他们把永城市内的情况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三班队伍一班攻占府衙,一班占领城门,一班攻打护卫营。当时的永城官府已经**得不堪一击,刘邦的队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入市内,官府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义军给端了老窝,太守文震被活捉。官军措手不及,来不及操家伙,就被义军一枪枪搠死。整个战斗干脆利索,刘邦清点义军,只有少数伤亡。

    起义军占领了永城,朝廷一时不知,即使知道也顾不到这个地方。刘邦首义取得大捷,感到很顺很高兴,让起义军在永城好好享乐了一下,补足给养,装备兵器,扩大队伍,准备将来干更大的事。刘邦也痛喝痛乐了一阵。还有一个大户送给他一个绝世美人,刘邦照单收下,留在军中作为艺妓。

    永城是刘邦发迹的地方,在以后的攻伐打拼中,他尽管胜少败多,但每每提起“老子提三尺剑斩蛇起义,首次攻打永城一役大捷”,并以此激励将士。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他在永城仍然是英魂不散。据说近年永城人新立了块“斩蛇纪念碑”,在这个地方,夜晚用灯光一照,可清楚地看到一古代英雄手持宝剑的身影。这个情况令一些专家也解释不清。此是后话。

    刘邦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过了些日子,他意识到永城再好,也不是久留之地。要干成大事,凭自己的这点人马根本不可能。他把永城交给史劲驻守,自己带着队伍向北进发,决定投靠正在攻打咸阳的陈胜、吴广。

    有了胜打永城的经历,他认为只要没有驻军的地方,城池都很好攻打。他这时人马已发展到一千多人,经过山东曹县时,又对这里来了一个突然袭击。不料这里因为起义军经常出没,早加强了防范。他们进去之后,城门迅速关上了。分头进发的几支部队,都遭到了猛烈反击。他们无法占领官府,也无法控制城门,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最终都来到了城中间的大街上。刘邦眼看官军众多,命令队伍从南城门撤退。队伍一听要撤退,再无战心,一忽拉都涌向了南城门。由于守门的重兵刚才都冲向城中围堵义军了,城门这里这一会儿相对空虚。刘邦队伍里几个力士上去把城门官斩了,砸开铁锁就把队伍放出去了。官军追了一阵,怕城外有伏兵,迅速撤回。刘邦随后清点人数,损失了大半,班头郝松也不见了。

    刘邦很后悔没弄清情况就去攻城。他本想打下几个城池后,把队伍壮大些再去投奔张楚王陈胜,现在被打得七零八落,有何面目再去投奔别人?一时他们成了流寇,白天漫无目的前进,夜晚靠打家劫舍挣口饭吃。有的人看没有多少头绪,提出来要回家,刘邦也不强留。

    中原一带人口众多,刘邦他们虽然到处乱窜,但也没忘了说服老百姓参加队伍。以致很多人都知道他们,还知道斩蛇的事。刘邦愈加相信舆论的力量,他把自己出生时发生的事和吕公相面说他是大贵之人的话,有意通过几个身边人传出去,众人愈加信他、敬畏他,有相当一部分人铁了心跟他干。队伍的士气渐渐又高起来。正在这时,沛县人樊哙忽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啊呀,可找到你们了!”

    “你怎么能找到我们?”刘邦惊喜地问。

    樊哙说:“到处都传你们的事,说得神乎其神的。沛县的父老都盼着你们回去呢,这不派我来找你们了。”

    “有这回事?怎么盼我们回去?”刘邦不解地问。

    他们现在正在一个大户的打谷场里,樊哙说:“到屋里你给我倒碗水,我再给你说。”

    刘邦、许横几个人把樊哙让到屋里,樊哙压低他的大嗓门说:“沛县县令要把咱那里交给别的起义军,萧何、曹参、周勃等我们一些人商量,你在外面混得动静很大,与其交给别人,不如交给你,让你来主政,这样咱们沛县人也有个指望。”

    “我也正想回去,只是那曹德怎能容我。”刘邦说。

    “你现在手里有队伍,怕他怎的。你要回去主政,沛县的父老乡亲还不都向着你。”樊哙分析道。

    “好,不日我们就随你回去。”刘邦爽快地回答。一想到要回去,吕雉的倩影马上浮现他面前,他恨不能现在就动身。

    当晚他们大醉一场,刘邦怀念地提起樊哙的狗肉,说:“大半年没吃你的狗肉,我都馋死了,恨不得见了活狗都咬它一口。”

    “你那好吃的劲,能半年不吃狗肉,也难为你了。等回去我给你好好煮一锅,让你一次吃个够。”樊哙哈哈地笑着说。

    “不看你狗肉的面子,我就不回了。”刘邦叨了一筷子菜说。

    “得了吧你,你那小娘们不比我的狗肉香,更想她还差不多。”樊哙讥笑道。

    “那倒是。当兵三年,看见母猪都长得像双眼皮嘛。这男人离了女人真是没法活。“刘邦心有感触地说。几个人说了半夜的话,方才睡去。

    第二天,刘邦就把要回沛县的话向大伙讲了,同他一块出来的沛县子弟齐声欢呼。不是沛县的子弟,听说到了沛县就可以不再流窜,也很高兴,顺利地就出发了。

    秦朝眼看覆亡,沛县县令曹德就想及早找个靠山。掾主吏萧何、曹参等人想,如果请来的义军是一伙强盗,不知会把沛县百姓祸害成什么样。于是就对曹德讲:“你是朝廷的命官,带头背叛朝廷,投靠别人,百姓会怎么看你,你以后还怎么在官场混。听说刘邦现在在外面拉起了队伍,不如把他请回来,归您指挥,防备其他的义军侵扰。”

    曹德一听有理,就说:“行,你们去办吧。”曹县离沛县并不太远,知道这是回家乡,刘邦的队伍日夜兼程,两天时间就开到了沛县城下。曹德一见刘邦带了这么多人,后悔这是引狼入室,指示城门官关闭城门。刘邦再怎么喊话,只是不开。队伍在外面等得焦急。

    沛县百姓毕竟是向着刘邦的,也不知是萧何的暗中运作,还是百姓的自发行动,到了夜晚,就有一大帮人把守城门的士兵团团围住了,打开城门,把刘邦的队伍统统放了进来。

    刘邦进得城门,那股恼劲,不及和父老寒暄,率领队伍直奔县衙门,摸到曹德住的后院,把他一家老小都给杀了。官兵中有抵抗的,也都被义军杀死。刘邦报了县令害他之仇,一阵轻松。

    杀了县令,沛县一时无主。萧何、曹参等原在县衙任过职的,碍于自身的实力,都不愿主政。民间有些威望高的长者本有服务父老之心,但现在遭逢乱世,谁也不敢盲目出头。大家让来让去,竟没有人出来当这个头。刘邦的心思在外面,他也有意推托。无奈萧何、曹参、灌婴、樊哙、周勃等反复劝谏,他带来的义军又一齐拥戴,说:“你要不做县令,我们就回家去。”刘邦这才勉强答应。萧何等一帮文士说:“县令是朝廷派来的人的称呼,你是沛县父老推选的一县之主,就叫你‘沛公’吧。”

    刘邦说:“这个称呼好,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