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利率突然暴涨,而摩根大通则向所有人保证利率不会暴涨,它卖的就是这样一种保险。
是什么神秘的水晶球能让摩根大通敢冒如此惊天动地的风险,来预测只有格林斯潘和美联储到时候才知道的利率变化呢?合理的答案只有一个,摩根大通本身就是美联储纽约银行最大的股东之一,而美联储纽约银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私营公司,摩根大通不仅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得知利率变化的消息,更是利率变化政策的真正制定者,而远在华盛顿的美联储“委员会”仅仅是个执行机构而已,利率政策的变化并非像世人想像的那样在美联储定期会议上才投票临时决定的。当然,投票过程是逼真的,但是投票人从一开始就是被国际银行家们安插好的。
所以摩根大通做的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就好比摩根大通是一家能够人工控制降雨量的公司,而它卖的是洪水泛滥的保险,它当然知道洪水什么时候泛滥,它甚至知道洪水要淹没哪个地区。
爱因斯坦曾说过,上帝不掷骰子。摩根大通敢玩金融衍生市场的“霸盘”生意,同样不会掷骰子。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爆炸性的成长,政府的监管早已远远落后了。大量衍生产品的合同是在正规交易市场之外进行的,也叫做“柜台交易”(over the ter),在会计制度上,也很难将衍生产品的交易与常规商业交易相类比,更不用说税务计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了。由于其规模庞大,金融杠杆比例严重偏高,对家风险难以控制,政府监管疏松,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不啻为一枚定时核弹。
正是由于这个投机市场的空前繁荣,大量吸呐了美国债务利息支付所“创造”的天文数字的流动性。只要巨额新增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这个高旋转的市场所裹携进去,而不至于大量泄露到其它市场上,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就会奇迹般地被控制住。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场崩盘,我们将见识到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
5.政府特许机构(gse):“第二美联储”
“许多金融机构似乎并不理解这些(gse所行的短期)债券的风险性质。投资者们误以为他们的投资完全可以避免(gse)的信用风险,原因是在危机生的时候,他们认为有足够的预警时间可以等这些短期债券在几个月后到期时从容套现。问题在于,当金融危机出现时,gse的短期债券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最多几天之内完全丧失流动性。尽管任何一个投资者可以选择退出,但当所有投资者同时逃离时,谁也跑不掉。就像银行挤兑时生的情况一样,由于这些短期债券所依托的房地产资产无法快变现,从整体上来说,争相抛售gse的债券的尝试不会成功。”[9.6]
美联储圣路易斯银行总裁威廉.波尔,2oo5年
政府特许机构(gover sponsored entity)在这里指美国政府特许授权的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贷款的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家公司负责建立美国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其行的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债券(me backed securities)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实际上美国银行系统所放的7万亿美元的房地产贷款中的大部分,都转卖给了这两家公司。他们把这些长期的房地产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债券,然后在华尔街出售给美国的金融机构和亚洲的中央银行。在他们所行的mbs债券和他们从银行手中收购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之间存在着一个利差,这就构成了这两家公司的利润来源。据统计,美国有6o%的银行持有这两家公司的债券的资金过银行资本的5o%。[9.7]
作为上市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以追求利润为导向,对他们而言,直接持有房地产按揭贷款更加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波动、按揭提前偿还和信用风险都将由他们自己承担。当美联储从2oo2年开始漫长的升息过程时,房利美和房地美却开始大量吃进并直接持有房地产按揭贷款,其总额到2oo3年底已高达1.5万亿美元。
作为承担如此庞大债务的金融机构本该小心谨慎规避风险,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使资产和债务的期限(duration)吻合,否则利率波动的风险将难以控制。其次,应该避免以短期融资支持长期债务。传统的保守方式就是行长期可回收债券(netds),使得资产和债务时限达到同步,同时锁定利差,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免利率波动、按揭提前偿还两大风险。但是,实际上这两家公司却主要使用长期固定债券和短期债券来进行融资,其短期融资的规模高达每周必须滚动(ro11over)3oo亿美元的短期债券,从而使他们自己暴露在高度风险之下。
为了规避利率波动的风险,他们必须采取复杂的对冲策略,如使用债务和“利率掉期”(i rates)产生一种短期债务+未来固定利息现金流的组合,来“模拟”长期债券的效果。用“掉期期权”(stion)来对冲按揭...